关于此曲和阿炳的故事不必赘述,只讲关于《二泉映月》和我一段往事。
那一年,我十岁。院子里王公公家来了位客人,是他兄弟,五十多岁。他人高高瘦瘦的,一脸愁容。原来他妻子不久前病逝,又没有孩子。在哥哥家一住十来天,看哥嫂子侄一家人热热闹闹的,想必舍不得走,又不免心中难过。他随身带着把二胡,偶尔拿在手摩挲几下,拉上两下,叹了口气,住了手,又挂上墙去。
我常在王公公家打转,见了二胡,很是稀罕上面绷皮的花纹,"是蛇皮做的哦!"他难得笑了笑,看见小姑娘不敢摸,将伸出的手赶紧的缩了回去。
那一天深夜,露白秋凉。因为挨了母亲的打,我躲在被子里抚摸伤痕,暗自啜泣。迷迷糊糊快睡着了,忽然传来阵哀婉的琴声。想是他思念亡妻,心里哀怨都付与弓弦,化作琴声,如泣如诉,无限凄凉,听得人心碎,止不住垂泪,不由得又伤伤心心哭了一场……
有道是断肠人拉断肠曲,伤心人落伤心泪。第二天母亲说他好讨厌,让她哭了半宿没睡。一个女人担起贫寒之家的重担,万般委屈,都给这半夜的琴声给搅乱了……
去此经年,晓得他拉的是《二泉映月》,那旋律经听一次便刻骨难忘了。遥想当年,一个年老的瞎子艺人,又冷又饿,心中凄凉,沿街乞讨不得,才能拉出曲中最难言说的心酸滋味。在华丽的演奏大厅里,就算是跪着听的小泽征尔,也未必真能品出曲中情境的滋味吧!
《二泉映月》不但曲名优美,极富诗意,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作者发自内心的悲鸣和诅咒黑暗,憧憬光明的心声。许多年来,由于这首乐曲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以致在国际乐坛不胫而走,广泛流传,成为许多著名乐团演奏的经典曲目。
毛泽东主席在20世纪50年代初于上海听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后,评价说:“它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很好,要发扬光大之。”周恩来总理也十分欣赏这首乐曲,指示有关部门灌制专门唱片,当作珍贵礼品赠给来访的国际友人。毛泽东主席非常重视和推崇民族优秀文化,亲切观看了辽宁芭蕾舞团进京演出的芭蕾舞剧《二泉映月》。
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的晚会上,江泽民总书记还专门登台,饶有兴趣地听取了澳门大提琴家演奏的《二泉映月》。著名音乐家、20世纪50年代担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的马思聪先生与著名大提琴家刘烈武先生在听了阿炳演奏的二胡曲录音后,对阿炳炉火纯青的二胡演奏技艺十分钦佩:“他(阿炳)的二胡弓弦长得像一望无际的火车铁轨,很难听出换弓的痕迹。”
影响最大,流传最为广泛的还是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该曲的评价:“我应该跪下来听……”那是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和弦乐合奏《二泉映月》(改编),当时,小泽征尔并没有说什么。第二天,小泽征尔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专门聆听了该院17岁女生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说着说着,真的要跪下来。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上了岁数的无锡人说起阿炳来,心情都很复杂,一方面鄙视阿炳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又佩服阿炳不屈的精神。总之。只要说起阿炳来总是让人有些心酸,有些同情,有些怀念……
他的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道观的道士,母亲秦氏本为秦家的寡妇,因为与道士的结合遭人唾骂,在阿炳一岁时便在抑郁中病故了。阿炳从小在道观里长大。
在他二十一岁时,他的父亲也病故了,从此阿炳开始主持崇安寺北的雷尊殿道观。但他形骸放荡,又染上诸多的恶习,最后竟然连道观内做斋事的法器都变卖了,出入于妓院、烟馆之中。他行迹猥琐,穿着邋遢,當尽吃光,生活一下子变得毫无着落。
30多岁时身上梅毒病发作,无钱医治,烂瞎了眼晴,从此之后人们叫他“瞎子阿炳"。
从此,穷极潦倒的阿炳身背琵琶,手提胡琴在妻子催娣的引领下走街串巷,用拉琴卖艺来维持生活。
阿炳从小学艺十分刻苦,加上他的音乐天赋,据说他的二胡巳拉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因此,阿炳靠每天卖艺生活。旧时无锡城的“王兴记茶楼"和旧货市场是他经常卖艺的地方。
1950年,一个无锡籍的音乐家从天津来到无锡,找到了濒死的阿炳,在他临死前把他大部分音乐创作抢救了下来,并录下阿炳自己的演奏的录音……
陆文夫当年还是个年轻的记者,当他听了《二泉映月》之后,急匆匆赶到无锡去采访阿炳,只可惜阿炳在半月前亡故了。听接侍他的催娣说,阿炳给天津来的客人(音乐家)录了不少曲子,可他连一块钱也没拿到……之后家里便断粮了、阿炳毒瘾又发作了,乘着催娣出门乞讨不在时上吊死了……
一位“二胡圣手"的去世实在让人惋惜,也许我们应当唾弃那个音乐家,咒骂他如此这般的吝啬;也许又该感谢他,是他抢救了这些名曲,如果没有这样的机遇,也许象《二泉映月》这样的一些传世佳作从此灰飞湮没了。
《二泉映月》并非是阿炳的原创,是阿炳由妓院淫曲《知心客》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阿炳对《二泉映月》的再创作产生于上世纪的四十年代。阿炳将自己辛酸的一生融入在曲目之中,据无锡的老人们讲,阿炳每拉一次《二泉映月》,都会有稍许的变化,这是他将这首曲目不断提炼的过程,最终达到了升华。
《二泉映月》的魅力在于让人听了心里很受触动,使你沉入在悲怆惜惋之中,让人陷入无限深思遐想,让你有一种脱离尘俗之感……
阿炳除了《二泉映月》之外,还留下了二胡曲目《听松》、《寒春风曲》,以及三首琵琶古曲《大浪淘沙》、《龙船》和《昭君出塞》,为我国精典民乐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泉映月》早已成为驶名中外乐坛的二胡名曲,也成了我国民乐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斯人已远,乐曲永存。
他还说:“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同年9月7日,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了发自北京的专文《小泽先生感动的泪》。从此,《二泉映月》漂洋过海,得到了世界乐坛的高度赞誉。
1985年美国评出了10首最受西方人欢迎的流行乐曲,《二泉映月》名列榜首。1991年,一位英国音乐家在美国的一场音乐会上听了《二泉映月》的录音后激动地对一位贝多芬的故乡人说:“中国的贝多芬!中国的《命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