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日前公布了2020年度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以及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改项目立项名单。
上音《作曲》(课程负责人:周湘林)、《独奏(中提琴演奏艺术)》(课程负责人:刘念)、《和声》(课程负责人:姜之国)、《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戏曲)》(课程负责人:张玄)四门课程以及《听觉、视觉与运动觉——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之理论探究与实践策略》(项目负责人:陈蓉)、《音乐剧表演专业教学中戏曲元素的挖掘与实践》(项目负责人:胡晓娟)、《手风琴演奏艺术》(项目负责人:徐达维)三个项目分别入选。
近年来,上音本科教育围绕“双一流”和上海市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遵循教育规律、传承新时代美育内涵,坚持特色发展,重点支持一批基础扎实、成效突出、特色鲜明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让优的更优、强的更强,切实打造新一轮的本科精品课程、教改项目,为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作曲》
课程负责人:周湘林
在上世纪二三年代上音创校之初,作曲学科就始终是最令人关注的一个部分。
近五年来,作曲系师生在课程建设中(主要体现在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国内外各种获奖达65项,其中,国际和国家级重要奖项(文化部奖、金钟奖等)达26项,一等奖达8项,有重要影响的作品20余部,理论着述及论文发表近20部(篇)等。
《独奏(中提琴演奏艺术)》
课程负责人:刘念
上音中提琴自1958年开设专业,1976年设立专职教师岗位,沈西蒂教授是我国第一位中提琴专职教师。
通过40多年的发展,我校中提琴专业已建立了国际标准化的教学体系,从教材建设到科研发展,都在我国本学科的发展中处于领先位置,2007-2009年已纳入上海市的精品课程,期间所完成的教材建设项目获上海市优秀教材奖。中提琴表演专业的师生获得了几乎所有国际重大比赛的奖项,为国家和上音争得了荣誉。
《和声》
课程负责人:姜之国
和声课的教学、研究在上音历史久远。上音创办初始,萧友梅先生就亲自讲授“和声”“作曲”“音乐领略法(相当于基乐)”;先后涌现出一大批教授、专家,为国内和声学科培养了大批人才,颇具建树。2001年5月,桑桐教授《和声学教程》(中国艺术大系音乐卷)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成书50万字,为和声学领域集大成之着作,该书作为“九五”国家重点教材,在国内产生广泛和重要的影响。
现有教学团队锐意进取,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并在近三年的科研、创作、获奖等方面出现可喜可贺的成绩。姜之国首创的《和声·涅槃》和声结业风格模仿习作系列音乐会已经成为上海音乐学院的和声课程教学改革特色品牌,在全国和声界有着广泛的关注与影响。专着《音高组织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是国内音乐理论的重要成果之一。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戏曲)》
课程负责人:张玄
该课程的特色是由课堂实践导引理论结论,并进一步用理论指导实践且在实践中检验结论的以“实践——理论——实践”,这门课程构建起戏曲作曲、民乐作曲学生的传统音乐理论知识构架,并进一步加强学生应用理论解析作品、观察戏曲曲艺音乐文化事象、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模唱、观摩、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增加作曲专业学生的感性认知。理论讲授中同时揉入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内容,更契合创作专业学生学习的需求,并且应用理论指导实践,创作作品。
《听觉、视觉与运动觉——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之理论探究与实践策略》
项目负责人:陈蓉
本项目依托音乐教育学科,对音乐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挖掘,试图更为精确地把握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对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视觉进行听觉训练进行进一步研究。
本项目将从探讨体态律动的源头开始,着重谈及拉班人体动律学关于动作概念的来源、动作元素、动作产生的生理心理基础等开始,论述作为基础理论拉班人体动律学与同时期瑞士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体态律动”理论来源关系,并分析动作对于音乐教育应用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音乐剧表演专业教学中戏曲元素的挖掘与实践》
项目负责人:胡晓娟
音乐剧声乐演唱教学,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戏剧系的专业主干教学内容,自2002年建系至今,已有18年的历史。
本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致力于将中西两种文化有机融合,结合音乐剧声乐演唱教学、剧目排演与音乐剧综合舞台实践,通过中国戏曲因素的引入,让学生有了用本国乃至戏曲语言演唱、表演和舞蹈的训练机会,进一步提高其舞台表演实践能力。
《手风琴演奏艺术》
项目负责人:徐达维
手风琴作为具有深厚群众文化基础的红色基因乐器,在中国有着广泛的文化认知度,一系列经典作品广为流传。
本项目意欲突破上音手风琴学科原有的独奏、重奏、合奏课堂形式,建立“专业演奏、作品研究、创编创新”逐步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结合手风琴文化研究与作品创编守正创新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手风琴教学课程建设的完整性、综合性,促进“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保持手风琴教学和科研水平在国内同类院校中的优势地位。
新闻来源:上海音乐学院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