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适合学钢琴吗?
我家孩子需要去考级吗?
孩子不肯练琴怎么办?
——琴童家长的焦虑
音乐教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刚需
最初,我是在网络上为文艺青年讲古典音乐课,像《穿T恤听古典音乐》、《古典音乐很难吗?》、《名曲密码》,可是课后收到的提问,几乎全部来自琴童家长:我家孩子适合学钢琴吗?我家孩子需要去考级吗?孩子不肯练琴怎么办?
后来我把这些提问收集起来,结合自己多年学音乐的经验,专门开设了一门《给琴童家长的音乐课》。孩子能否学好音乐,主要看家长如何陪伴。孩子们适合学音乐吗?这应该不算一个问题,因为所有孩子多少都喜欢唱歌跳舞,这是一种儿童的本能。音乐教育的重点也不应该是专业音乐教育,而是普罗大众需要的国民音乐教育,它决定了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未来面貌。
眼下的网络时代,竞争激烈,焦虑情绪蔓延,欲望不得应有的节制,导致心浮气躁,精神空虚。机械化的生活与工作,令人精神僵化或异化,丧失了想象力。艺术教育正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刚需,艺术让我们学会思考,发现生活的乐趣,唤起生命的热情,也只有艺术教育,可以在人与自然及社会环境之间塑造一种和谐的关系。在其中,音乐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歌德曾经说,我们从所有可以想到的科目中,选取音乐作为我们教育的元素,因为从音乐出发得以开拓均衡的道路通向一切方向。
大家一定都发现,那些学校里面的学霸、状元,毕业后进入社会,大部分变得默默无闻,而以前在班级里面的文艺骨干、体育特长生,那些业余爱好多多的同学,进入职场后往往成为最受欢迎的魅力人士。
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们的学校教育主要训练逻辑思维,而艺术可以培养了人的感觉思维、直觉能力,这些往往被我们的学校教育忽视了。感觉思维被看作不太靠谱,有没有似乎并不重要,但其实,人不仅仅只有理性,还有感性、直觉、灵性、非理性。在大部分的工作中,理性只占一部分,还有大量的工作,如人际交往、创意型工作,从大型项目的琐碎环节到人生选择、组建家庭,都需要感觉思维,其中直觉的作用甚至超越逻辑。比如选择结婚对象,考量了所有现实因素之后,最终和你结婚的却未必是以这些因素衡量筛选出的人。因为人是奇妙而任性的动物,所有与人有关的活动,靠逻辑头脑远远不够,还需要发挥我们的直觉力。就像我们常常说的,小事听大脑,大事听从你的心。
去各地讲课,发现我们的音乐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商业化的、世俗的、片面的、空洞的教学项目占用了儿童的时间与精力,却不能让音乐真正深入到儿童的心灵和成长中,甚至让儿童的身心被压力摧毁;或是充斥着各种口号,“关注儿童艺术教育”,“轻松学钢琴”,“审美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却没有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和方法;或是灌输式的教学甚至错误的教学,扼杀了儿童的音乐天性;或是老师自己从前怎么学现在就怎么教,忽视了每个年代的儿童身心发展并不相同,教育模式也需与时俱进。
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太一样。它可以更好玩,像一个游戏,音乐感存在每个人的身体里面,是一种生命的本能,好的音乐教育从来不是灌输式的,而是把人的音乐本能引导出来,让心灵感受音乐,须由内至外地采取音乐教学方法。既然来自本能,音乐教育里本该带着生命力,比如某种内在的有机联系,循序渐进,具有发展性、灵活性与系统性。
眼下逼孩子学琴练琴的“虎爸虎妈”已经非常少了,这个年代的孩子学钢琴并不是为了学一种谋生手段,他们真的就像父母说的,“我家孩子,学着玩玩就可以了”。但这真不是个好现象,快乐教育大多是假象,还会导致孩子们对艺术失去了敬畏心,练琴松懈,音乐课总是被奥数课取代,并导致眼下音乐教育的各种问题:教学机构的商业化,对孩子与教师的双重消耗,其中最典型的问题是:把业余的当业余教。
把业余的当业余教?难道要把业余琴童当专业教?没错,正是业余的也要当成专业的教,孩子们才会真正懂得音乐是什么。如果把他们当业余的教,错音错节奏也不必改正,有没有乐感也无所谓,他们怎么可能真的懂音乐?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好的音乐指点给他们?专业的,并不意味着技术上的难度和高度,而是指音乐上的品质与修养。高难度的音乐可以演奏地专业,简单的乐曲也可以充满音乐感,就像在一朵小野花身上也可以看到美。
到了全球化时代,音乐教育不再局限于民族与风格了。每个国家的丰富文化瑰宝都展示在我们眼前,专注于一个民族的音乐教育已经失去了意义,传统的“原汁原味”的审美也需要重新定义,在多元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开阔了眼界,更早地形成了个人喜好与风格,他们对音乐的品味与看法往往令我们吃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