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究竟好在哪儿、美在哪儿?如何代表中国?如何感受各民族民歌的魅力?新音乐的力量在哪里体现?我们中国人除了西方那套理论,有没有自己欣赏音乐的逻辑?”音乐学家田青撰写的中国音乐普及读本《中国人的音乐》,近日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该书以中国传统音乐、各地民歌为脉,带领读者聆听古筝、古琴、琵琶、二胡等传统乐器的“金声玉振”,领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民歌的独特魅力,体会“长亭外,古道边”“风在吼!马在叫!”“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时代精神。
给心灵留下永恒印记的音乐
田青年轻时主要学习西方古典音乐,1977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如此丰富,而我们却知之甚少,少得可怜。”中年之后,田青深感自己对中国音乐的无知,开始了专门的学习,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他形容早期学习阶段就像“盲人摸象”,摸到肚子以为是墙,摸到尾巴以为是绳,过了古稀之年才隐约看到大象的模样,认识到中国传统音乐就像中华民族一样,是一个多元一统的小宇宙、大格局。
上世纪90年代,田青在法国讲学时认识了一位留学法国学习小提琴的中国学生,她对田青表达了自己的困惑,“留学之前我学习的都是西方音乐,到了西方,人们常因为我来自中国跟我谈论中国音乐,但是我对中国音乐‘一无所知’,这让我感到非常困惑甚至痛苦。”
“这反映出我们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但当我们学习中国音乐时,到底学习什么?”2019年,田青受邀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中国传统艺术公开课”中主讲“音乐里的中国”系列,向公众全面系统地讲解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在此基础上,他积数十年的学习与思考,撰写中国音乐普及读本《中国人的音乐》,从中国音乐漫漫长河里精心选择“8000岁高龄的贾湖骨笛”“无与伦比的乐器——曾侯乙编钟”等25个主题,用通俗的语言讲清一个个专业问题,让读者对中国音乐这头“大象”有一个大致的整体印象。全书包括“乐器与器乐”“民歌与声乐”“新音乐”等三大部分,其中,“新音乐”是近代西方音乐进入中国后本土出现的各类音乐。
在音乐学院,音乐学的史、论、美学、欣赏是分门别类的专业。“这本书没有遵守这些规则和门类,只是随心所欲地写我心中的中国音乐,写这些给我的心灵留下永恒印记的音乐。”田青选出36首能代表中国音乐的作品收入书中,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等提供珍贵版本音源,读者可扫二维码边听边读。
我国文明史不仅仅是五千年
人们常说中华文明五千年,这是基于学术界大致认同的一些文明标准,如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金属的使用等。而田青认为,音乐也可以是文明标准。
他在书中指出,当人类创造了音阶并用它构成无限丰富的音乐时,应该就是文明的开始。音乐之外的所有艺术,都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模仿,比如绘画描摹的对象是大自然中的一切,赤橙黄绿的颜色与各种形体也都是自然存在的。而音乐不同。虽然自然界存在着风声、雨声、瀑布声、鸟鸣声,但这些都只是噪声,不是音声。中国人将声音分为三个层次,即“声”“音”“乐”,只有君子才懂得“乐”,如《礼记·乐记》所说:“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音阶——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是构成音乐的材料,在自然当中并不存在,完全是人类的发明创造。“用自然界没有、完全是人类创造出的7个音符在千百年的时间里抒发着人类无尽的情感,创造出无穷无尽、千变万化的音乐,满足了人类不可替代的精神需要,这还不叫文明吗?”田青把距今8000多年出现的贾湖骨笛看成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据此推算,我国的文明史就不仅仅是五千年,而是八九千年。他还在书中纠正了一些社会上广为流传的错误观念,“1987年在我国河南省出土的贾湖骨笛才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管乐器之一,而在德国或斯洛文尼亚发现的号称上万年前的‘骨笛’已被学术界怀疑和否定。”
千百年来,音乐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中国古代的统治者相信,只要制定了本朝的音乐制度,尤其是制定了“黄钟”这个音高标准,便可以“天下大定”。“我们的祖先在音乐中追求的是平静与和谐,是心与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大自然、万物、天地的和谐。”田青认为,“和”是中国人和中国音乐的最终追求。中国人将“和而不同”这个从音乐中悟出的道理上升为哲学,落实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贡献给人类社会的中国智慧。
乐谱是生生不息的音乐长河
中国音乐文化不但开始得早,而且独树一帜,其独特之处在于蕴含着一种人文精神。比如,世界各地的人们发明和使用着各种各样的乐器,其中很多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和文化积累,但是,像古琴这样负载着如此众多文化内涵的乐器却绝无仅有。田青在书中讲述了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享有的崇高地位。古琴不但有着三千多年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三千多首古老的乐曲,还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从公元7世纪一直使用到现在的乐谱系统。
中国人用文字记载音乐,曾使用一种文字谱,后来,唐代琴家曹柔创造了一种简单、有效、可靠的古琴记谱法——古琴减字谱,沿用至今。“古琴谱恐怕是人类至今使用时间最长的记谱系统了。”田青介绍,五线谱的发明可以追溯到10世纪的四线谱,大约到16世纪才初步成熟,真正普遍使用不过四五百年。中国古琴谱从唐朝到今天,起码已经被使用了十多个世纪,在流传至今的一百五十多部琴谱中,记载了数百首古代琴曲。
中国古琴谱虽然记录了详尽、准确的绝对音高和相应的左右手的指法,却不记音的准确时值和节奏。训练有素的古琴家按照古琴音乐的规律、老师的传承、自己的体会和灵感去“还原”谱面上的音乐。这使每一位演奏家都成了音乐的创作者之一,都能够参与音乐的创造,阐述他对音乐的独特理解;使谱面上“死”的音乐变成活的音乐;使别人的音乐变成自己的音乐;使“一成不变”的乐谱变成生生不息的音乐的源泉和长河。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让更多年轻人从小接触到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中国音乐是值得年轻人认真学习的,而且要一层层、一点点地积累,不能弯道超车。”田青致力于中国传统音乐、宗教音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和推广,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中国传统宗教音乐的研究与弘扬作出重要的贡献。他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中国人的音乐,是祖先天才的创造,是中国人贡献给人类文明的珍宝。“身为中国人,在判断喜不喜欢之前,请先走近中国音乐。你懂得了中国人的音乐,也就懂得了中国人,懂得了中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