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人引领全国扬琴改革
——记中国民族乐器“十大改革家”潘贵军
图为潘贵军向记者介绍蝶式扬琴的特点。张荷西摄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我这个工厂,其实更像是研究所。即使睡梦中想起一个创意,我也马上起身记下来。”在我市东郊一栋不起眼的二层小楼里,刚刚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乐器改革制作专业委员会评为中国民族乐器“十大改革家”的唐山艺术家潘贵军侃侃而谈。
这个小院里生产的扬琴,引领着全国扬琴的改革,出口美国、日本、丹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第一个蝶式扬琴乐团——中国台湾扬琴乐团使用的全套扬琴,也诞生在这个不起眼的小院里。
潜心扬琴改革50年
潘贵军是我市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著名扬琴演奏家、教育家和制作大师,潜心扬琴改革、研究近50年。
他的父母都是开滦职工,10多岁时,他家住在老西北井工房,他喜欢钻在人群里看几个老人演奏扬琴。苦于找不到老师,他自己找个桌子,在上面划线练习。好在哥哥的同学有架扬琴,他时常能够借着玩。当时他做梦都想有架扬琴。
上中学时,潘贵军加入了唐山八中宣传队,得以“无师自通”地摆弄各种乐器。他可以用学校里的扬琴自弹自唱京韵大鼓,还在去上海时买了笛子。1966年,他中学毕业后去下乡,曾在学校演出时去过的越河乡宣传队点名要他。
后来,通过朋友介绍,潘贵军认识了北京老艺人杨竞明先生,杨老把珍藏的国内第一本扬琴演奏书邮寄给他。他如获至宝,手抄了一册。后来见面时,杨老看到他的手抄本非常高兴,希望他把扬琴技艺传承下去,并送给他一架亲手制作的扬琴。
潘贵军一直珍藏着老师赠送的扬琴,目前他已收藏上至明清时期的扬琴上百种。
最艰难的时期卖掉了房子
潘贵军的家庭条件很差,以至于当时到北京去的一张两元多钱的火车票都负担不起。他业余时间经常帮朋友的单位演出,这家单位每次公车去北京时都捎上他。
下乡归来后,潘贵军到我市棉纺厂工作,业余时间经常抽调到俱乐部演出,得以延续自己的音乐梦想。1982年,他调到市评剧团工作。1986年,他停薪留职,与爱人一起办起了音乐幼儿园,爱人教手风琴、电子琴,他教扬琴。
不久后,一位孩子的家长到北京进修,潘贵军托这位家长去看望久无音讯的老师杨竞明。结果,杨老还住在那里,一听说他在办音乐幼儿园来了兴趣,也到唐山来给孩子们上课,并亲自编写了教材。杨老还精通古筝,想先教会他。可过了没几天,杨老说古筝有“传女不传男”的古训,决定传授给他爱人;但看他在“旁听”时非常用心,杨老还是决定打破古训对他“倾囊相授”。
潘贵军清楚地记得,1992年4月19日,他的古筝班开课,招到了25名学生。杨老每年都要来一两次,每次都要在这里一两个月。现在,那批学生里,已经出了好几个研究生。
在教学过程中,杨老发现了扬琴的弱点,带着图纸来到唐山,与潘贵军一起探讨对扬琴进行改革,可惜,不久后杨老身染重疾。潘贵军把自己的第一件样品拿到杨老的病榻旁,老师激动地跳起来,一起探讨、调试,发现不足。令人遗憾的是,当他把第二件样品做出来后,杨老已经去世了。
那时也是潘贵军最艰难的一段时期,由于研制过程中废品较多,还要继续买材料、给工人开支,他卖掉了房子。
寻求突破中国无低音乐器的历史
潘贵军是扬琴演奏家,他根据自己的使用和经验,发现问题,不断改进。
1992年,他改变扬琴的梯形外观,研制出第一台蝶式402型扬琴。2000年,他研制出第一台大扬琴,将原来1.2米的长度改变为1.4米。2001年,他的高、中、低、贝系列扬琴正式生产。2004年新型框架结构扬琴研制成功。2005年,在北京举办的第八届世界扬琴大会上,新加坡华乐乐团首席扬琴演奏家翟建青用潘贵军制作的扬琴表演,让“贵军牌”扬琴一举成名。他与韩国艺术家尹银花共同研制的韩国音位琴,目前已经在韩国广泛推广。
潘贵军说,阻碍中国扬琴发展的很大问题就是携带不方便、跑音严重、稳定性差。他将扬琴分为舞台扬琴和便携式扬琴,便携式扬琴与传统大琴音位、音域相同,携带方便。他研制的五排码琴成功解决了转调问题,除了音量稍逊,能演奏出C、D、G、F、A及降B等6个调,开启了传统扬琴“无缝隙转调”的先河。
1998年,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专利博览会金奖,2013年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命名为“中国民族乐器十大制作师”之一。
目前,他正在寻求突破中国无低音乐器的历史,研制低音扬琴,以填补国内空白。
记者杨文进实习生张荷茜
通讯员赵子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