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江苏省昆山市巴城镇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昆曲)”。江苏省昆山市为了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实现文化资源向产业元素的转变,早在2010 年就出台了《昆山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20)》、《关于加快昆山市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试行)》相关政策。近年来,巴城镇积极探索“昆曲+”的业态融合发展思路,进一步强化昆曲发源地概念,来塑造“昆曲昆山”的品牌。
“昆曲+演艺”:以昆曲大剧院、昆曲长廊等为载体,通过实景演出、剧院演出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演艺昆曲剧目;
“昆曲+文化创意”:依托昆山软件园平台,将昆曲融入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创新发展。大力发展昆曲酒、传统点心礼盒、昆曲创意艺术品、书籍、戏服等近百种旅游特色商品,年产值近5000万;
“昆曲+旅游”:打造“春赏花、夏戏水、秋品蟹、冬养生”四季旅游主题活动,形成生态休闲游、历史文化游、农业观光游、运动康体游等旅游产业体系;
“昆曲+小镇/街区”:依托巴城老街进行整体布局,建成的大量昆曲名人工作室丰富了昆曲小镇核心区文化功能。在吸引昆曲酒业、拾画书吧、等昆曲产业基础上,建成老街戏院、昆曲长廊等昆曲载体,打造了我国首个戏曲文化博览园和国家级江南水乡昆曲小镇。
“昆曲+餐饮”:优先发展农业服务业,以昆曲文化为主要元素,打造昆曲主题酒店6个,餐船、农家乐共1300余个,年消费人数310万人次,年收入约31亿元,解决就业人口2.4万余人。
配套手段:
加强文化研究和文艺创作
巴城以社科课题研究为引领,通过教育普及、保护传承、传播交流等方式,加强昆曲文化研究,使昆曲优秀研究成果惠及大众。
通过出版、制作昆曲连环画、昆曲微视频、昆曲书籍等形式,丰富昆曲文艺创作,不断加大昆曲文化传播力度。
举办特色活动及惠民活动
重阳曲会系列活动打响了“昆曲小镇•大雅巴城”的品牌,吸引了百余名海内外专家学者参与。2019年以来,巴城举办了以《浣纱记传奇》《青冢记·昭君出塞》等著名昆曲剧目为代表的系列活动十余场。通过组织昆曲小镇文化交流,昆曲主题联谊活动等,提升巴城知名度,加深人民群众对昆曲的认识。
依托名人工作室举办昆曲惠民活动,开展“大美昆曲”主题讲座及示范演出37场,网络直播在线人数超过214万人次。依托民间曲社扩大昆曲受惠面,成立昆曲民间曲社,开展昆曲讲堂、昆曲欣赏等活动,为大众提供欣赏、学习昆曲文化的平台。促进昆曲培训进社区,截止至2019年7月共举办昆曲进基层138次。逐步形成昆曲小镇优秀文化氛围。
专业的人才培养
逐步加强昆曲人才培育力度,以“全国小梅花昆山培训基地”为依托,采用昆曲进校园、昆曲研修班等形式培育和引进昆曲演绎、策划等各类优秀人才,提高教育层次。为昆曲演员提供参加全国汇报演出等活动的机会,积累表演经验,提供创作空间。通过巴城籍昆曲名家反哺家乡昆曲教育,以开办工作室、招聘、派驻等形式为昆曲小镇戏曲后备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鼓励民间昆曲社培养昆曲人才,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昆曲学习平台。
百戏之祖——昆曲
昆曲姓昆,源头在巴城。从黄幡绰传下的歌调到顾阿瑛“草堂雅集”形成的昆山腔,是昆曲的源起。到了明代的巴城人梁辰鱼用魏良辅的“水磨腔”填词,创作了昆剧《浣纱记》,则使昆曲脱颖而出,从此走上了舞台,成为了“百戏之祖”。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专区
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培育工作的承接方,围绕“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发展现状,从文化振兴乡村入手,以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为目的,制定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三年培育计划》,打造传统文化产业化以乡为单位的重点培育案例,以金融、资本、产业的视角发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资源优势,推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产业化发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