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音乐剧从无到有,需要经历漫长的旅程。创作不是闭门造车,剧本和音乐诞生之初,就应该与业内人士、观众进行亲密的互动,聆听不同的意见。5月28日晚,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原创华语音乐剧孵化计划”入选作品举行分享会,聆听导师的专业判断,接受观众的种种提问。
“原创华语音乐剧孵化计划”自去年11月起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作品,收到了72位创作者的77部投稿。最终,5部作品入选孵化计划。这些作品将在8个月时间内通过分步骤的孵化,衔接市场要素,由文化广场整合资源为其提供平台和专业判断,进而投入市场化运作。
入选孵化计划的5部作品,分别是以青春期少年为主人公的悬疑推理剧《生死签》,以娱乐圈为背景讲述现代社会人困境的《完美人生》,讲述另类舞蹈梦的浪漫喜剧《为什么跳舞》,寓庄于谐的魔幻题材音乐剧《对不起,我忘了》以及对历史人物展开细腻刻画的《南唐后主》。“这些作品让我脑洞大开。”作曲家金复载说。“光是听他们的讲述,我就可以想象它们的音乐风格、表演方式和舞台呈现,十分期待。”
为什么要来参加孵化计划?入选作品《生死签》艺术总监周可人说:“我们缺乏创作经验,缺乏资源整合的能力,也缺乏对市场和观众的了解。如果只有我们几个人埋头创作,很容易钻牛角尖。在孵化平台,我们拓展了方方面面的视野。”
入选孵化计划的剧本,灵感不少都来自创作者所见所闻的真实经历,或是源于朋友圈都在讨论的社会新闻。“我们很欣慰地看到,创作者们都在讲中国故事,讲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这也是孵化计划的追求。”音乐制作人王海笑说。
德语音乐剧《莫扎特》给了张吟昕很大启发,他觉得中国也有这样极富戏剧性的文化人物,于是创作了《南唐后主》剧本。李煜既是末代君主,又是千古词人,在两种矛盾的身份之间,他如何抉择?在孵化计划中,张吟昕遇到了作曲张博,他们组成团队,希望能还原一个“历史课本里读不到的故事”,用音乐带观众回到那个“充满想象力的时代”。
一部音乐剧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大致可分为故事、大纲、剧本、音乐、朗读、修改、工作坊、修改、试演、首演等阶段。看上去十分繁琐,但种种环节缺一不可。王海笑认为,引入科学的孵化机制,可以打破原创华语音乐剧“手工作坊”式的创作方式,迎来跨越式发展。
作品孵化的过程是残酷的。5部入选作品并非都能走到最后。7月,孵化计划将举行剧本朗读会和音乐工作坊,从5部作品中选出2到3部进行二期开发,完成剧本和音乐的整合。12月,这些作品将以30-40分钟的工作坊方式呈现。最终,在市场化运作下,将有1-2部作品在2020年正式上演。
“孵化计划在孵化什么?一切都只是为了最后那一部作品的诞生吗?”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陶辛在现场提问。在他看来,孵化的最终目的不是一部或者几部作品,而是原创华语音乐剧的“生态”。“在座每一个人的期待、愿望和热忱,都是生态的一部分。未来在他们当中,会有新的种子发芽,新的作品诞生。这比参考多少洋戏、砸多少钱更重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