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音乐是走向音乐自由、音乐大众市场的预兆。它的出现或许可以说是战后西方音乐划时代的发展。电子音乐是把间音的频率、时值、音量、起音等都记在坐标纸上,再用磁带经多次分录及混合录制成乐曲,这种方法比以前的唱片录音灵活有效得多。20世纪50年代中期,穆格发明电子发声合成装置,它把各种单一电子机械合成一体,大大简化了电子音乐的制作过程。
法裔美国作曲家埃德加·瓦雷兹(1883一1965)是电子音乐的创始者。1927年加入美国籍。1950年他在达姆施塔特讲课,使电子音乐成为先锋派音乐的最新流行形式。他超越了时代,在他从事研究之时还没有录音磁带。他的创业十分艰难,到70多岁时,他才获得实际性的电子音响设备的资助,后立即集中精力研究电子音乐。最后两部重要作品是《沙漠》和《电子之诗》。在1957年至1958年为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创作《电子之诗》,用425个扬声器播出。
有人说,作品《沙漠》是他经过14年一无所成之后绝望心情的写照。他告诉人们,他不是音乐家,而是与“节奏、频率和强度”打交道的人。他反对任何系统,藐视勋伯格的体系,钦佩德彪西。他在20世纪20年代的作品有《超棱体》、《八雄蕊的》和《积分》,已经显示其对乐器只求机械性的准确和鲜明。《积分》需要11种管乐和打击乐器,被称为“空间”音乐的第一部作品,而1931年的《离子》需要13种打击乐器参加演奏。
施托克豪森(1928一2007)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乐队指挥,是德国序列音乐和电子音乐的理论家,对先锋派作曲家有极大影响。他师从著名的法国作曲家梅西安(1908一1992),并推崇奥地利十二音阶作曲家韦伯恩。1953年起在科隆市西德意志广播电台从事音乐创作。1963年起担任该电台的电子音乐室艺术指导。1965年应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聘请,在费城任作曲教授。1966年至1967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1971年回国任科隆国立高等音乐学院作曲教授。他是音乐杂志《序列》的出版者之一,还成立施托克豪森出版社出版自己的作品,代表作有《麦克风I》、《麦克风Ⅱ》、《混合》、《短波》、《天狼星》、《光》、《黄道》等。
由于瓦雷兹、施托克豪森、艾默特等人的作品相继问世,电子音乐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意大利的米兰、美国的普林斯顿、日本的东京等地先后成立了电子音乐制作室。电子音乐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如日本作曲家改编的拉威尔的《帕凡舞曲一—公主之死》,音响比原钢琴曲更新颖、更动人。《泰坦尼克号》主题曲经过电子合成,歌唱家的音色更丰富多彩,更有吸引人的感染力。电子音乐无疑是现代音乐技术和创作的一场深刻的革命。
电子音乐是创作音乐的一种科学手段。一首运用电子音乐的乐曲,既可以表现古典风格、传统风格,也可以体现通俗的自由风格,它能充分体现乐曲素材无穷无尽的变化和灵活性。在18、19世纪,体现在旋律、和声和调性中的音响,是音乐结构的主导因素。到20世纪上半期,相对于旋律中的节奏的抽象的技巧,已作为构成形式的要素而出现。勋伯格完成的“十二音体系”的作曲技法,把音阶中的十二个半音在一定限度的范围内任意排列,就形成了一种平均律的序列模式,它是音乐的原始的数学化构成操作,来获得变化无穷的级进和大跳以体现制作效果。
所谓电子音乐,即打破传统的节奏观念,把节奏与力度、音色、音调放在同等的地位。过去的音乐以有规律的方式,像写小说一样,随着时间和叙事情节的延伸而表达一个既定的主题,而电子音乐或摇滚乐以无序代替了有序,它通过多种手段处理各种音源,使之变形、变质、变量,使之综合、复合、再生,由于战后音乐家在音乐技法方面不断求索,乐曲的表现形式得到了科学化、技术化的生命力,反映了后现代社会年轻人的城市生活节奏。
法国最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与著名指挥布莱兹(1925一2016)是先锋派音乐的代表。20世纪60年代,他不仅以作曲闻名,而且是纽约爱乐乐队和英国广播公司交响乐队的指挥,以指挥20世纪音乐和传统曲目享有盛誉。1944年至1945年师从梅西昂,从勋伯格、韦伯恩和斯特拉文斯基那里接受和学习十二音体系作曲法。于1946年创作了《长笛与钢琴小奏鸣曲》,第一次把节奏结构和序列结合了起来,表现了独特的急躁热烈的风格。这种强有力的修辞法在大合唱《新婚之梦》中得到突出的表现。钢琴奏鸣曲《结构》第一集在音高、时值、力度,甚至起拍方面,都有严格的排列。《结构Ia》是全面序列的最具权威性的作品。其他著名的作品有《无主的琴槌》、《第二钢琴奏鸣曲》、《结构》第二集、《重重叠叠》、室内乐《色彩》、《固定爆发》。2016年1月5日在德国逝世,获得过26个格菜美奖项和无数的名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