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在阿里巴巴20周年晚会上,朋克造型的马云开着大皮卡进入了现场,和乐队一起唱了首《怒放的生命》。
为什么马云还要怒放的什么呢?如今的马云二字几乎成为了财富的另一种表达,这些年马云又是拍电影又是唱歌,一有机会就会来一段才艺表演,这是为什么呢?
他一直在用自己的号召力告诉大家,艺术才是人真正该追求的,这些年一直在推崇音乐教育,去年教师节的时候他就对外宣布退休后要回归教育开设云谷学校,这所学校音乐课为必修课,而被认为是主课的语文数学英语,可以慢慢学。
每个人能得到的物质财富是有限的,但是能在音乐上获得的收获是无限的,相对来说音乐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是很多人没在意这点,甚至觉得学习音乐有什么用?
那么,我们学习音乐到底是为了什么?
总是有圈外的朋友们好奇我们学习音乐的目的是什么,尤其对于我们这种搞爵士乐的,在大众眼里晦涩难懂,曲高和寡,上万个和弦,配上千变万化的旋律,错综复杂的节奏,对于普通听众而言充满了挑战。
无论是在爵士乐的发源地美国,还是中国,乃至全世界,乐手们往往为了学习爵士进入院校要支付高额的学费,然而一晚上酒吧里的演出仅仅才能提供几十美金(大概几百人民币)的收入。
很多生活在纽约的同行们兼职着别的工作,坚持练琴,坚持演出,去酒吧jam session从而保持自己的技艺,同时保持着自己作为爵士乐手的身份。
那我们学音乐到底为了什么?值吗?
说到学音乐,我的经历和很多学院派的同行不太一样。
现在虽然是一个爵士钢琴手的身份,但并不是从小练起来的童子功,8年前我去了美国洛杉矶,读的是UCLA读经济管理专业,而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德勤做咨询师。
这跟艺术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生经历让很多人质疑我的选择,也让我不止一次听到这个问题,来自同事,来自同学,老师,父母,同行,甚至,我自己。
当时去伯克利进修的时候我充其量就是个钢琴爱好者,一点点练起来,这在别人看来匪夷所思,尤其是放弃了高薪的职业,放弃了成为一个有钱人的生活到底图什么?
记得第一次听到爵士乐是在美国,一个朋友分享了Bill Evans的专辑“Waltz For Debby”那时我从未了解过Bill Evans,却被他细腻的表达深深震撼。
我在洛杉矶时曾有过一个室友是UCLA jazz department的弹吉他的学生,通过他我开始慢慢了解爵士乐,去听现场演出,学习什么是II-V-I,甚至和他们一起jam。
通过他我认识了一群UCLA音乐系的学生,也去音乐系蹭了几堂课。我还记得,2015年的夏天,我白天在办公室里面工作,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到家,正躺在床上,室友拉着一群jazz cats(爵士乐手互相称cat)回来,我突然来了精神跟他们一起party…那是一种全新的感觉,一种真实的,活着的感觉。
我记得当时LA有个老师说,做一个音乐家,你选择的是一种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会作出不一样的选择,我做出了让我最享受的选择,就是我最喜欢的生活方式,和我最充满色彩的人生。
就这样我来到了伯克利度过了三年的时间,每夜站在琴房门口看大雪纷飞,面对同样的景色,我却渐渐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也许很多人认为我从伯克利毕业最大的收获是提升了演奏的水平,但我认为,我最大的收获是我懂得了如何去欣赏艺术和了解属于我的人生。
我很感激我在伯克利的老师们,他们给我的启发,让我看到关于艺术的真谛。我记得我刚开始的时候总是找不好演奏状态,Hal Crook用很多节课给我讲明白一个道理。他说,你需要学会如何舍弃你的自我(Ego),和你的音乐合二为一。
有的人认为,做音乐就要做最好的音乐,很多人逼自己练琴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音乐家。我也曾这样认为,于是强迫自己练琴,但这种心态会渐渐失衡,让我不断的去和其他人比较,在台上产生焦虑,影响状态。
艺术本应是自由的,这样的心态会给艺术套上枷锁,如果想不通这一点就无法创造真正的艺术。
Hal Crook说,当你尝到冰激凌的那一瞬间,你变成了那个冰激凌,你变成了那个taste。当你和爱人亲吻时,你成为了那个吻,你不会去思考这件事,你会成为那个瞬间。
当你听到打动人心的音乐时,你会成为那个音乐,你将会和那音乐合二为一,在演奏时,也应如此,才能卸下所有的枷锁,才能彻底自由,才能创造真正的艺术。
所有的质疑与思考,如果留在练习室,如果不影响自信心,那么就是健康的,就会帮助你成长,但是演奏的时候要做到真正的心如止水。
我渐渐的体会着,创造艺术的快乐。
我曾和一个老师叫Vadym Neselovsky上课,有次他跟我说,他认为音乐是一个全世界范围内的potluck party,(每人带一道菜给全世界的人分享)。
他是乌克兰人,他问我,你觉得如果你来了着party,你看到我,会期待我带什么样的食物?我虽然没去过乌克兰,但是因为女朋友是波兰人很了解他们那个民族的美食,所以我说那肯定是红菜汤,pierogi(一种饺子)之类的东西吧。
他说没错!那如果是你的话,你会带什么?会带汉堡薯条吗?这个问题让我陷入了深思,他启发我在创作中寻找自己的声音,探索自己的文化。
我很幸运能有机会走遍世界很多地方,了解不同的文化,开阔视野,但最终我需要融合属于我自己文化的根源。我深深赞同这个观点,继续游历着世界,也追溯我自己文化的根源,寻找我属于自己的声音。
这一切充满了吸引力,我也明白了学习音乐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的旅程。
有次和钢琴老师Doug Johnson上课,我们在练习一个斯科里亚宾的prelude。
关于这个乐句的表达的问题,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他问我,“你认为音乐最深层次的意义是什么,音乐究竟表达了什么?”这个问题难倒了我,我曾认为,音乐使人快乐或悲伤,音乐表达了情绪。但是随着理解的深入,我认为远远不止于此。
可能是自由?可能是关于社会,文化,还是世界?老师给了我一个词,叫Elemental。意思是basic,primary,原始的,基本的,自然力的。
表述很抽象,我并不懂。老师说,这世界上有件事物是最有力量的,就是人的呼吸。人出生的那一刻吸入的第一口气,意味着生命的开始。他说他永远会记得他女儿降生的那一个瞬间,那吸入的第一口气,伴随着哭声,那个瞬间改变了他的人生。
还有就是死亡,人死前会吐出最后一口气,老师说他永远记得他父亲去世时的那一口气,说到这里他热泪盈眶。我虽不能感同身受,但我深知,这种瞬间的感染力。
伟大的音乐家的作品,往往背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并不需要多么强烈的情感,或是爆发力,也许一个休止符都能蕴含山呼海啸的力量。霍洛维茨莫斯科音乐会一首拉赫马尼诺夫的g大调前奏曲感动哭了在场的所有人,连穿越屏幕的我都能感受到那种苍劲的感慨,这是Elemental。
讲了这么多故事,也没有回答那个问题。人生还很长,路还很远。虽说毕业了,音乐还要继续学下去,一直学下去。
中国社会对于音乐一直有种偏见,认为这是不务正业。
为什么?
因为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务实的民族,自给自足的小农文明经济在我们的思想基因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如果今天种下去的种子长不出粮食,那么明年的今日,我和我的家人就有可能饿死。所以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中国大部分人考虑的一定会是:这有什么用。
很多人回答不了音乐有什么用,所以觉得音乐没有用。
但是真的是这样的吗?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中国人觉得什么有用?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读书是有用的,因为书中记载了非常准确的各种信息。
那么音乐呢?音乐是模糊的,是不确定的,是变化的,所以单纯的音乐是没有办法准确传达某种信息的。
反过来想,如果音乐能比文字有更密集、更准确的信息承载能力,那么我相信全中国80%以上的人会觉得音乐是必须要学会的东西。
那么不能准确传达信息的音乐,就真的无用吗?
并非如此,正因为不准确,所以音乐刺激的是人的想象力,刺激的是人的感知力。
可是中国大部分人其实觉得想象力和感知力并不重要。
所以,很多中国人缺乏创造力,因为对于任何模糊的东西都缺乏想象能力;所以,很多中国人情商很低,因为对于任何模糊的变化都缺乏感知力。
最后,借用《庄子·人间世》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也许,这句话就是最好的回答。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