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资讯 > 热点

中小学影视戏剧教育实践与思考

2018-07-05

  中小学影视戏剧教育实践与思考
  ——2017北京市阳光少年艺术节参赛作品启示
  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 刘中哲
  摘要:中小学影视戏剧教育是国家新发展时期“全面提升公民整体素质”的美育素质教育。学校在实践中的理念应有别于专业艺术教育观。它应立足于国家对未来人才的基本要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不是提前进行艺术职业教育。其中,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深入理解,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并做出符合时代特征的表述,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达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中小学 影视戏剧教育 学生的审美和理念 全人教育
  一、引言
  2017年11月4日、5日两天,笔者应邀参加由北京市教委举办的2017年北京市阳光少年艺术节,担任戏剧和朗诵演出专场的评委。两场演出的参演节目均由来自北京地区所有校外教育机构的在籍学生表演,演员年龄都不满18周岁。这些节目历经层层选拔,最终脱颖而出,得以参加市级展演,以展示当前中小学校外教育成果。
  在本次展演中,共有12个校园短剧参加演出,分别是《快乐的歌声飞扬》、《孝老爱亲到永远》、《时间去哪了》、《爹爹》、《最后一只藏羚羊》、《少年包拯学断案》、《梦在远方》、《如此观众》、《龙宫借宝》、《悟空学艺》、《守望》、《你好,弟弟》。这些短剧充分体现了课堂外教育的开放性、多样性、趣味性特点,其中一些演出更不乏具有思想性、艺术性与时代性,展现了当代中小学生的思考和风采。但是也有一些节目存在脱离时代现实,为了政治正确而硬性拔高,以及老调重唱等现象,这些问题作为市级展演呈现出来,应该说,会对将来各区县中小学的课堂外艺术教育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从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因此,在中小学进行影视戏剧教育实践时,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审美和理念成功地灌注进他的作品,是当前教育实践中尤其应该重视的问题。


  二、实践中的收获和体会
  中小学影视戏剧教育是国家新发展时期为“全面提升公民整体素质”而开展的美育素质教育。教育的宗旨是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美育教育在提升学生的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笔者曾参与过北京市的一些中小学的影视戏剧教育活动,深切体会到这一教育在促进学生了解自己、包容他人、服务社会而成为全面之人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这些来自实践中的收获激起了我对中小学影视戏剧教育更大的兴趣,也希望能有机会跟从事中小学影视戏剧教育的朋友们一起交流更多宝贵的经验,应用于教学实践。这次的阳光少年艺术节正好给了我一个全面学习的好机会,并引发了诸多思考。
  1、如何保证学生的审美和理念不被教师硬性干涉?
  什么是学生的审美和理念,什么是教师的审美和理念?这是教学实践中经常容易越界的问题。不可否认,由于我国当前文化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美育教育一直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一些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成绩轻学生素养、重少数艺术尖子生轻全体学生艺术水平的提高、重演出比赛轻艺术普及,导致美育课的课时严重不足、美育教育成果不理想的现象比比皆是。于是,为了应对上级检查或者应付比赛,就从专业艺术高校或者艺术团体中聘请专业教师、导演帮学校打造一台参演剧目。这样做已经严重违背了美育教育的初衷,应该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并坚决杜绝。因此,这种现象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我们要重点讨论的是,当学校和校外机构能够认真执行美育教育的相关政策时,他们如何合理使用好外部资源?目前,由于美育教育的发展长期滞后,我国中小学美育教育在教学经验和师资力量方面都严重不足,很多学校只能从传统艺术教育中吸取高精尖的先进经验和专业的师资力量,这就容易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毕竟,中小学影视戏剧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在于陶冶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影视戏剧的规定情境中,体验人生百态、洞察人性善恶,借以认知自我,并进一步理解社会的本质。所以,其实践的理念应该区别于传统的专业艺术教育观。它应该立足于国家对未来人才的基本要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不是提前进行艺术职业教育,以培养“专、精”艺术人才和打造艺术精品为目标。
  我们必须明确的是,之所以选择影视戏剧做为主题媒介渗透于教育,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要借用的是戏剧的结构,准备通过戏剧活动要把学习的内容放到这个戏剧的结构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理解和把握学习的内容。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整个教学过程就变成一种情境。学生经历过这种情境,就容易对教学内容产生更为形象、直观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因为影视戏剧具有强烈的自主性、互动性、创新性、过程性等特征,外来的过多干涉都会影响到创作者的自主表达。影视戏剧艺术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导演(教师)的私人世界的幻想中,狭隘地拿自己的感受去异想天开地代替学生的感受。因此,影视戏剧教育应以过程为中心,重视对学生的观察、发现、思考、辩论、体验、体悟等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不应以演出为最终目的。教师对于课程的设计与课堂执行才是教学的主轴,演出与活动不应属于教学范畴的结果检验。在教育理念上,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坚守:人生是一段自我发现的旅程,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
  很遗憾的是,在这次展演中,我们还是很清晰地看到了教师的审美和理念粗暴代替学生审美和理念的现象。有的剧目反映的题材非常具有年代感,创作的路数非常老套,表演方式也非常成人化、程式化,缺少青少年应有的真情和朝气,明显属于教师的捉刀之作。试想,这样的教学实践,培养的更多是青少年的弄虚作假、歌功颂德的浮躁之心和功利之心,如何能让他们在影视戏剧创作中真正培养出自己的审美和理念?
  2、如何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审美和理念灌注到作品中?
  在本次展演中,我们发现,参演作品都是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戏剧表演来体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但是表现形式和舞台呈现却高下立判。其中,最受现场观众喜爱的哑剧《如此观众》,也得到评委们的一致好评。15名小演员通过表演,向全社会倡导剧场文明,宣传文明观剧。全剧没有一句台词,没有一句说教,但是观剧之后所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那些口号式台词满场飞的剧目。为此,笔者曾与主办方的工作人员简单了解了一下此剧的创作过程。他们介绍说,在本剧的创作过程中,相关教学机构在有了创意之后,就经常带领学生进入剧场影院体验生活,收集剧场影院中的不文明行为,并进行合理构思创作,最终以活泼新颖的哑剧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虽然学生们的表演尚显稚嫩,并有一些创作上的瑕疵,但瑕不掩瑜,他们把心目中美丑善恶的价值观通过作品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与其说这是一次教学展演,倒不如说这是一场对青少年学生将来以主人翁的姿态步入社会而进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训练的热身赛。
  主办方的工作人员还进一步介绍说,历年的阳光少年艺术节优秀剧目,创作团队在创作中都会本着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理念,以任务驱动、引导交流、实践探究等方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他们认为,好的教师应该是以团员身份与学生共同进行目标分析、剧本创编、人物设计、音乐制作、舞美设计等,让团员深入了解影视戏剧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而加深对整体效果的认知,而不是越俎代庖,捉刀代笔。
  这个观点,与笔者的观点不谋而合。笔者认为,中小学影视戏剧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以影视戏剧为载体,引领学生们在虚拟的戏剧情境中体验,而不是以教授任何表演技巧为己任,因此不需要提前设定好台词、动作、故事情节,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观察、想象、创造与反思等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会借鉴训练演员素质的相关手段,但不是为了培养小演员,而是综合运用游戏、练习、阅读、讨论、扮演、绘画、编创等各种戏剧创作手段,注重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资料、得出结论的能力和技巧,促使其养成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进行主动思考的习惯,从而对自我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反思,以期达到觉知、宣泄、调整、重建的目的。
与此同时,笔者在教学中还注意适当淡化自己作为教师的权威身份,更多以剧中人物的多样化身份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从而逐渐培养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式教学模式,成功打破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因此,在课堂上,学生们会依据社会主流价值观,从自己的认知体系出发,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创造出各种有趣的表现形式,并合理地运用到作品中去。
  3、培养学生审美的立足点是什么?
  审美活动是人类审辨美丑、悲喜等的精神活动。它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主体的价值定向作用,引导主体和客体建立一种价值关系。社会的发展变化,导致主客体一直在相互作用、和谐与失谐的动态平衡中不断发展。因此,中小学生的审美立足点就应该建立在对当下社会现实的观照、思考和审辨中。这次阳光少年艺术节的主题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化”。这个主题给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立足点提供了很好的启示。讲中国故事,体现的是对现实的观照。传承中华文化,体现的是用价值定向来调整现实中的主客体关系。
  展演中,《爹爹》这个短剧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创作团队对培养中小学学生审美立足点的思考和寻找。《爹爹》讲述的是古代一个在戏班学艺的孤儿即将跟随戏班漂泊江湖前,与亡父灵牌告别的小故事。孩子在临行前,需要告慰亡灵,转赠家产,用自己在戏班辛辛苦苦挣的钱还父亲生病时欠下债主的高利贷。在这一系列事件中,孩子天然禀性的自然挥发(孝亲,给父亲亡灵蒸供品),受爹爹教诲而产生的社会道德感(诚信,极不情愿还剩下的高利贷,想一走了之,但强烈的社会道德感力促他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用来还债),以及他对主流价值观的尊崇(报恩,把家产赠给邻居一直照顾他的大婶)和他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友爱,与戏班小朋友团结互爱,大家在临行前专门为爹爹的亡灵演出了一台剧目),都对当下社会有着深刻的映射和教育意义。演出中,父亲的亡灵一直在场,并时刻关注着孩子的一言一行,体现的正是文化的传承绵延不绝这一喻义。
  这个短剧,体量短小精悍,意义却很重大,但丝毫没有说教味,看后让人不禁动容。一个小小少年能够在无父母鞭策的情况下,自觉履行社会文化对他的要求,这确实值得当下很多家长和学生们思考:这些年来,我们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但是我们的文化自觉哪里去了呢?到处的小公主、小皇帝成天喊着中华复兴的口号,可是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传承又有几分呢?一个面对西方强势文化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又谈何中华复兴呢?
  当前,各种社会负面事件和现象不时冲击着社会的道德底线。国家从战略高度呼吁我们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学校是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我们要养成通过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化影响教师和学生,从而改变社会的良好风气。可喜的是,以《爹爹》为代表的立在发扬、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小戏,给大家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标杆。
  可见,在影视戏剧教育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理解,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并做出符合时代特征的表述,讲好中国故事,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达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当前,中小学影视戏剧教育由于刚刚起步,面临着很多问题,突出表现为:学校急需但实践走偏、政策不力致乱象丛生、认识偏颇且急功近利。
  1、学校急需但实践走偏。现在中小学都面临着课改的压力,特别需要有创造性的课程形式出现。而影视戏剧课程由于兼具综合性和创新性很强的优势,很适合课改需要。但因为面临教师不足、教材缺乏的现实问题,而使这一当代美育素质教育改革中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探索课题,在实践中变得举步维艰。由于教材和课程体系开发不够规范,导致课程内容随意性很大,中小学影视戏剧教育有逐渐偏离教育目的,陷入学校办剧组的模式这一不良趋势。这样既违背美育教育的宗旨,更不适合教学管理。
  2、政策不力致乱象丛生。学校教改中面临的上述问题,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做好顶层设计,合理指导,以帮助学校走出误区,解燃眉之急。但遗憾的事,在政府层面上,除了 2015年9月15国办发〔2015〕71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之外,教育部至今还没有对影视戏剧教育做出特别明确的指示。所以很多中小学影视戏剧教育只能依靠校外机构,处于摸索之中,这就难免缺少方向,乱象丛生。
  3、认识偏颇且急功近利。中小学影视戏剧教育活动开展至今,感受最强烈的就是有的学校从校长、教师、学生到家长认识不到影视戏剧的全面性及其对教育的积极性。由于文化的关系,很多人只是简单地认为“影视戏剧就是演戏”、“培养明星”、“帮助学校提高升学率和知名度”;甚至有的老师还半开玩笑地表示,要让笔者多帮助发现几个好苗子,找机会去剧组演戏,为学校多培养出几个童星,借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吸引更多学生。有的家长则认为孩子不需要当演员,因此不需要学影视戏剧;更有人直言,学了影视戏剧升学考试也不加分,浪费学习时间。这些言论都是对影视戏剧教育完全无知的表现。
  国外先进国家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影视戏剧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在最大程度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活动中能更好地使用他们习得的的知识、技能。同时,影视戏剧活动也能使学生了解更多,不再是死读书的学习机器,也不再是课后没有娱乐,只会上网、打游戏的问题学生。因为,开展影视戏剧活动意味着学生要更加和谐地使用大脑、心灵和肢体,当不同的技能得到了训练,其他学科也终将获益,学生自然会收获更多。这也就是为什么欧美等发达国家,虽然基础教育水平低于中国,却能支撑起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的原因所在。


  四、希望与畅想
  最后,笔者希望在教育部门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和追求中,乘着教改课改的东风,让影视戏剧这样一个寓教于乐、带着生命温度、离人们生活最近、传播范围最广的艺术形式,真正进入我们的中小学课堂,以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大写的人。

0

  • 上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统音乐
  • 下一篇:夏季音乐节|用7天时间聆听中国少年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