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音乐,绵延几千年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它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音乐有《左权开花调》、《河曲民歌》、《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呼麦》、《当涂民歌》、《巢湖民歌》、《畲族民歌》、《兴国山歌》等百余种。这些都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音乐的产生距离现在已有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历史。 从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开始有人居住,到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学会用火,并且用火烧制精巧的陶瓷器具来演奏乐曲。如最早被发现的骨笛,盘等,到后期发现的陶钟,埙,鼓,陶铃以及编钟等,都是远古先秦时代演奏音乐的主要乐器。远古时代的音乐作品大多偏自然形成并且带有宗教性的色彩,到商、周时期,乐师演奏制度开始完善。春秋战国时期则是根据各思想派别发展出了各自的音乐。
在隋唐时代,外来音乐相对繁盛流行,到了宋元时期,民族音乐开始得以重生(在外来音乐已被中国化的基础上)。与此同时,音乐也逐渐被划分为公众音乐和民间音乐两个层次。公众音乐包含雅乐和燕乐以及宋大曲。 民间音乐则多为词乐和说唱的形式,即为戏曲。
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建立了新政府并进行改革,音乐文化也吸收了外来的西洋音乐,形成了与传统音乐文化有很大差别的新音乐文化。20世纪初,新式学堂建立,新音乐也通过新的教育方式发展成了新的形式——学堂乐歌。学堂乐歌通常被寄予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思想。随着新音乐的发展,也形成了新的乐队团体——如管弦乐队等。新青年也进行了旧剧改革,发展出了许多新的地方戏曲形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解放后的音乐被称为当代或是现代音乐,是融合了革命样板戏和传统音乐最后创作出的音乐,通常都带有叙事性并且加入传统乐器演奏。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音乐史处于一个畸形期,音乐研究也处于终止状态。但是在1980年后,音乐研究开走向一个新的时期并且达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中国传统音乐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四夷音乐及外域音乐的交流融合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音乐偏重于采用在同一基础上呈现对比的原则,常以渐变的方式来表现对比,讲求自然、柔和的变化。
中国传统音乐有着很久远的历史,本身也富含深厚的魅力,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可以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但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中国传统音乐在人们心中的比重逐渐淡去,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应该忘记自己传承已久的音乐,而应该去继承、发扬它们。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