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唢呐的传承,两年前的电影《百鸟朝凤》中老艺人落寞的眼神让人们着实揪了一把心,但作为唢呐大省的河南,唢呐传承的脚步从未停歇,只是从过去的家庭口传心授悄然过渡到了如今的学校培养。
◆唢呐传承从口传心授到学校培养
哪些孩子在学习唢呐?
通过采访参加决赛的20多位少儿选手发现,最小的只有9岁,他们主要来自民间艺人家庭,从小受到民乐氛围的熏陶。
15岁的齐锦非来自唢呐世家,一家五代吹唢呐,在扶沟小有名气,家人不想让这门祖传技艺失传,三年前主动教他吹奏,学习不到半年时间,便能跟随父母受邀到红白事活动中演奏。虽然是祖传唢呐,但父亲还是送他到扶沟一所唢呐学校,两年下来已经能独奏较高难度的《社庆》《黄土情》等传统曲目。
齐锦非所在的学校里,学习唢呐的学生有百余人,暑假班也有数十人报名。唢呐老师路远告诉记者,学校开办5年来生源不断,学生多数是来自戏曲、乐器演奏等艺术家庭。“过去唢呐都是自传自家,不外传,这种相对保守的传承,也使得与外界交流不多,吹奏的也多是传统曲目,技巧上也不成系统。如今唢呐教育已经比较科学成熟,通过系统学习可以打好基础。”
这场唢呐展演中,也能看到城市少年的身影。郑州四中初二学生王乐垚演奏的中音加键唢呐,和人们熟悉的唢呐有所不同,附在唢呐管上的有许多按键。这是对传统唢呐的改良型乐器,借鉴了单簧管机械装置,能满足十二平均律,主要应用在现代民族管弦乐队中。
王乐垚是学校民族管弦乐团的成员,乐团中有6名唢呐演奏员,有传统唢呐与加键唢呐,涵盖了各个声部,可以与各种乐器合奏。接触唢呐之前,王乐垚从未见到过这件民族乐器,但如今她已经立志将来报考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唢呐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民族乐器,应该被更多人知道,我希望能把它发扬光大”。
“从这次展演来看,河南唢呐的传承让人欣慰。”青年唢呐演奏家郝晓东表示,基层的唢呐学校培养了许多优秀学生,和过去单一的家庭口传心授相比,学校专业的唢呐学习视野更为开阔,吸收了各种流派,演奏技法也更为全面,推动了唢呐的现代发展。
◆院校唢呐离不开民间的滋养
在中原地区,唢呐有着悠远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这次活动还吸引了安徽等外省的唢呐艺人前来观摩。
值得一提的是,展演首次设置了“民间艺人”组别。经过新老艺人间的口口相传,延续至今的唢呐曲目,如今却濒临失传,展演为这些土生土长的民间唢呐演奏者提供了一个平台,鼓励他们将心爱的唢呐艺术传承下去。主办方河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借此机会,呼吁专家及知名演奏家们,关注民间唢呐曲谱的挖掘整理,将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完好留存并让更多人能够欣赏。
“中原是唢呐之乡,长久以来,正是民间沃土滋养了唢呐这朵艺术之花。”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唢呐专业委员会会长石海彬观看展演后表示,院校唢呐从民间唢呐派生而来,离不开民间的滋养,也希望优秀的孩子们报考专业院校,接受唢呐的科学培养,从而反哺民间唢呐,共同推动唢呐艺术、民族音乐的繁荣发展。
看到学习唢呐的青少年人数多、年龄跨度大、演奏内容丰富,西安音乐学院培训学院院长高晓鹏惊喜不已。他认为,专业院校应当学习、吸取地方唢呐的优秀养分,多与河南民间唢呐演奏家交流,丰富专业院校的学习内容。
空闲时,00后齐锦非也会在短视频平台上露一手,看到很多同龄人在屏幕上点赞,他感到“很骄傲”。尽管在专业学校学习两年多,技巧进步很快,但他最钦佩的还是吹了半辈子唢呐的父亲,父亲也常将积累的心得传授给他,齐锦非感受最深的是,“唢呐也要多向老艺人学习,凭真情感吹出来的声音和靠技法曲谱吹出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专家点评团:朱则平、徐航、吴斌、方群力、张海彬、郑常昆、杨瑞杰、钱富民、林日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