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
艺术教育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艺术教育目标的指向、艺术教育前行的步伐、艺术教育实践的“康庄”,都应该统一指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守“人民性”立场,牢牢把握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坚守“人民性”立场,牢牢把握艺术教育发展方向。
牢记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群众的创造实践每时每刻都发生着令人振奋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生活舞台每时每刻都产生着五彩斑斓的素材。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生活,向人民学习,用心去感受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回应人民心声,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厚植人民至上的真挚情怀。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用饱满的笔墨讴歌人民,用多彩的作品反映时代,反映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要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讴歌中国人民的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更好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文艺发展的历史表明,只有经受住人民群众检验的作品,才能真正成为隽永之作。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在紧跟时代潮流中把握人民需求,在感悟社会变迁中倾听人民心声,把文艺的人民标准转化为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用植根现实生活、反映人民关切的艺术创造,打造出真正受到人民喜爱的扛鼎之作。
践行“人民性”理念,积极推进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艺术教育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践行“人民性”理念、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艺术教育美好期待的基础工程和重要途径。
聚焦“为人民而艺术”理论建构。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新型文艺形态和文化业态在新技术条件下不断催生,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发生深刻变化,艺术与科技融合已成必然趋势。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将传统文明、现代思维、当代技术融于一体,艺术地展现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聚焦“为人民而艺术”创作实践。一方面,文艺工作者应当把握中国精神这一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发扬追求向上向善向美这一中国文艺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体现在创作中。另一方面,文艺工作者应当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把多类型跨门类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集成起来,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
聚焦“为人民而艺术”评论传播。艺术教育应当以自我塑形的担当,面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播场域,主动发声、建构形象。只有将艺术与“人民”紧密联系,在作品中融入中国人民的生活、情感与精神风貌,传递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传递人类共通的思想情感,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感受中国人民的情感,理解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接受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构建中国艺术的国际话语体系。
高扬“人民性”旗帜,谱写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艺术教育的“人民性”需要将艺术融入社会,积极构建一种与人民互动、参与、影响、共鸣的艺术生态。高等艺术院校作为艺术教育生产、艺术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高地”和“智库”,必须承担时代责任,培育具有高度“人民性”的艺术教育观。
牢固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人才观。高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艺术教育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加丰沃的艺术土壤,正确处理好术与道、技与艺的关系,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和艺养,使之成为具备良好审美境界、人格品行、科学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文艺人才。
牢固树立“民族复兴、文明兴盛”的教育观。艺术教育应培养学生胸怀天下、为人类发展而奋斗的志向,以高远的视野、宽宏的胸襟、博大的情怀,筑建起为人类命运而忧戚、而奋斗的宏阔理想。培养学生主动站在时代高处,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提炼文化精髓,积极塑造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构建起塑造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生力军。
牢固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艺术观。要培养学生把人民创造历史的波澜壮阔进程作为最丰厚的艺术创作源泉,始终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把文化建设作为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练兵场”和“阅兵场”,引导广大师生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施展才华,在文明风尚的引领推广中大显身手,在城市建设的火热实践中展现作为,在产业发展的创新创造中建功立业。
(作者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艺术学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