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1日,哈丁执棒了柏林爱乐一年一度的欧洲圣城音乐会。事实上,他与柏林爱乐也很有渊源,乐团两位前任总监阿巴多和西蒙·拉特都是哈丁职业生涯中的导师。
说到柏林,一位评论家曾说柏林的观众“对任何事情都爱发牢骚,堪称世界上最狂妄的人”,而让他们养成挑剔口味的,正是柏林爱乐乐团精湛的艺术水准。
自1985年齐默尔曼与柏林爱乐首度合作后,他就开始为柏林观众带来一系列令人难忘的音乐会体验,包括2003年德国作曲家马蒂亚斯·平彻小提琴协奏曲的世界首演、2016年芬兰作曲家马格努斯·林德伯格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的德国首演等。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回到这部贝多芬生平唯一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如今它与勃拉姆斯、门德尔松、柴可夫斯基的同体裁作品一起被列为“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但这首曲子在1806年12月首演过后几十年内并不太受追捧,有评论认为它“包含一些美好的东西,但连贯性常常被打破,而且无休止地重复一些平凡的段落,很容易让人产生厌倦感”。直至1844年由年仅13岁的约瑟夫·约阿希姆成功演绎后,这部杰作的价值才被挖掘出来。
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动力源于维也纳神童弗朗茨·克莱门特,他精通小提琴和钢琴,后成为维也纳剧院的第一小提琴手。1794年,当贝多芬第一次听到小克莱门特的演奏时就被深深吸引,并预言“他将达到一个艺术家所能取得的最高成就”。
贝多芬将小提琴协奏曲交由克莱门特首演,但直至首演前两天才完成创作,即使准备时间如此紧张,却依然难不倒克莱门特。
然而克莱门特的首演为什么没让这部作品一炮打响呢?原来,克莱门特喜欢作秀,首演的海报上面说: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被分成了两部分,中间将由克莱门特用一根弦演奏自己所作的小提琴奏鸣曲,这无疑勾起了大家的猎奇心理,相比之下,真正的主角——小提琴协奏曲反而被冷落。
全曲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由定音鼓的四分音符弱奏与木管乐器的低吟而组成,宁静且明朗,副部主题旋律明澈柔美,十分温情。乐章最后部分的华彩乐段是由不同的演奏家自行发挥。
第二乐章是变奏曲式,舒缓恬淡,像一首朴素而深沉的冥想曲。第三乐章为回旋曲式,主奏小提琴展现出精湛的技巧。5月15日晚上的节目中,哈丁再度和齐默尔曼合作了这部作品,合作乐团则改为瑞典广播交响乐团。
约格·维德曼《巴比伦组曲》
1808年,贝多芬又完成了自己的《F大调第六交响曲》,一部被后人冠以“田园”之名的作品。这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流动着的音符被誉为“比油画更能展现田园的美景”。
5月13日晚的节目中,哈丁与巴黎管弦乐团共同演绎了此曲,同场还有约格·维德曼的《巴比伦组曲》,这也是该作在伦敦的首秀。
维德曼曾多次出现在《947爱乐厅·欧洲现场》的节目中,他既是一位单簧管演奏家还是一位作曲家。
约格·维德曼16岁时,正遇上作曲家汉斯-维尔纳-亨策在筹办慕尼黑双年展——一个现代歌剧节,每两年在慕尼黑举办一次。维德曼自告奋勇写下人生的第一部委约歌剧《缺席》,长达近1个半小时的作品被成功上演。
从那以后,约格·维德曼在作曲的路上越走越自信,他的那部由杨松斯和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委约的作品《Con Brio》距首演迄今已上演超过200次,连他本人也未曾料到会如此成功,杨松斯更是坚持让从未站在指挥台上的维德曼为乐团排练此作。
说起创作初衷,维德曼希望“让喜欢传统音乐和新音乐的人都能享受其中”,乐队编制甚至和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差不多,但又有着不寻常的和弦和音响效果。如今,他在乐界的地位如日中天,他总是会创作出令同时代其他作曲家无法想象的作品。
约格·维德曼在2012年首演的歌剧《巴比伦》,也有着鲜明的维德曼特色,从古典咏叹调、室内乐到电影配乐、不协和的当代音乐应有尽有。
指挥需要引领乐队从复杂的乐谱中穿梭,让听众感受其中的音乐色彩,如同曾经的巴比伦,科学、艺术和商贸都很繁荣,不同民族在此和睦共处并相互影响。而《巴比伦组曲》的音乐则取自歌剧,同样有着无拘无束的愉悦感。
古巴比伦
约格·维德曼《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约格·维德曼的妹妹卡洛琳·维德曼是一位小提琴家,在5月14日晚的节目中,她演奏了哥哥创作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该作的第一乐章名为“Una Ricerca”,即意大利语中“寻找”的意思,表明了这是一首寻找小提琴身份定位的作品。一开始独奏家拿着小提琴,仿佛一位探索者去尝试拉一些音符,试图有所作为,但却被乐队无情地打断,当听众不知所措地度过了十几分钟后,小提琴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音乐,随后的第二乐章十分浪漫,末乐章也极为考验技巧。
在卡洛琳看来,这部作品的意义在于“无论噪音如何干扰,真正有用的信息一定会被人听到”。她在艺术上的冒险精神也有目共睹,可以轻松跨越从巴洛克到当代前卫音乐的任何门类,但她自己最喜欢的时期还是20世纪20、30年代,艺术界的包容性非同一般,科恩戈尔德、贝尔格、布里顿等都在这期间崛起,各自的音乐语言又有所不同。
5月17日的节目中,贝尔格的《小提琴协奏曲“纪念一位天使”》将由德国小提琴家维罗妮卡·埃伯勒带来。作品为纪念古斯塔夫·马勒的遗孀阿尔玛和建筑师沃尔特·格罗皮乌斯的女儿玛侬·格罗皮乌斯,她因病不幸离世,年仅18岁。
分别在周四、五出场的两位男高音演唱家也颇有意思。英国男高音安德鲁·斯台普斯献唱布里顿的《夜曲》,他不但会导演戏剧,还是一位顶尖的人像摄影师,常为杂志拍摄肖像,其中就包括了丹尼尔·哈丁。
德裔加拿大男高音迈克尔·沙德则是国际各大顶尖歌剧院的常客,也是近20年来萨尔茨堡艺术节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之一。2008年,萨尔茨堡艺术节设立了“青年歌唱家项目”,旨在挖掘有潜力的青年歌唱家,发起者及首任创意总监正是沙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