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艺术教育推进改革和创新,既要兼顾普及和提高,又要兼顾公平和效率;既要致力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又要着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艺术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其引领力、服务力和创新力意义重大。
提升艺术教育的思政和文化引领力
新时代艺术教育的改革创新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切实提升其思政和文化引领力。一是要坚持立德树人,推进教学与教育的融合。在新时代背景下,艺术教育既要坚持审美、艺术及创造教育这一根本,同时又要全面融入政治、历史和文化的教育,将艺术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既要在艺术创作中强化政治引领,又要在艺术人才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结合。在全球化新时代,艺术教育要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创作出深入人心的时代经典,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认同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政治认同。三是要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深化文明互鉴。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艺术教育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既要提高对西方文化及其艺术形式的鉴别能力,积极吸收域外优秀文化,又要有力推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和合作,传播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持。
提升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服务力
在新时代,要以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优秀的艺术作品、文化精神产品以及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真善美追求的关键。提升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服务力,需要持续改革创新艺术教育。一是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选择。各中小学要开齐开足艺术课程,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和课后服务,以满足不同兴趣特长学生的发展需求,通过打造活力艺术课堂、开辟校馆合作等社会美育新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参与度,保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掌握一项以上艺术特长。二是创设丰富生动的美育实践场景。文化教育行政机构要积极组织开展全国性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学校及社区传承基地、学校与社区共建的艺术人才培养和艺术教育基地,打造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质量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平台和阵地。三是传播中国精神、气派、风格的艺术。文化养心志、育情操,艺术创新、创造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艺术教育者要积极传播优秀的艺术创作,创新优质的文化服务,培养群众爱国情怀及社会责任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抵御不良文化影响。
提升艺术教育培育时代新人的创新力
在新时代,要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社会主义的艺术办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艺术教育要立足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推进教育改革,在教育的持续发展中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弘扬、发展中华文明,激发源源不断的文化创新活力。第一,要围绕培根铸魂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艺术院校的课堂教学要将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外艺术史与深化“三全育人”,提升艺术专业技能与劳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有机结合。第二,调整和优化艺术人才培养的学科布局及专业设置。教育行政部门要立足民族文化优势,适应艺术、文化与旅游、信息技术、公共服务等领域融合发展趋势,强化专业特色与时代特征,加强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融合,推进文化艺术、旅游相关专业的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对接文化艺术新业态与新职业。第三,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和文化人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地方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无论从国家文化战略还是教育战略出发,都需要足够的人才支持和文化支撑。艺术教育需要培养既具有国际视野,又传承文化传统,既能熟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适应人工智能和数字时代发展需求,又能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独特魅力和价值观念的综合型人才。
如今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新技术正大幅度推进社会急剧转型,艺术与科技、教育、产业、经济、社会等全面融合。艺术教育从单纯审美的、艺术的教育,日益拓展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艺术性、审美性、人文性以及科学性、社会性兼具的新型教育。服务教育强国战略,艺术教育需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优化教育结构,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构筑中华文化的新高峰,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根基。
(作者:郑川单位系四川美术学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