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如何“直击”大脑调控人类情绪的?能否通过音乐提升人们的认知水平和睡眠质量,缓解疼痛,治疗精神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甚至延缓大脑衰老?人工智能是否可以深度学习人类的创意,从而创作出伟大的音乐作品?
11月29日,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CCI)与上海音乐学院共同主办“神经技术连接音乐与大脑”国际论坛。10多位中、美、德、英、爱尔兰的知名科学家、音乐家,围绕音乐与大脑的基础研究、音乐神经调控技术、音乐疗法等,与超30万人次在线观众进行了分享交流。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院长、TCCI转化中心主任毛颖在开场致辞中说,音乐与神经科学的融合正日益得到重视,并于2022年首次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和华山医院正在开展音乐提升睡眠质量、缓解不良情绪等的合作研究,现已取得初步成果。
教授Gerwin Schalk作《音乐与大脑:太阳底下的新鲜事》学术演讲。
会议主持人、TCCI应用神经技术前沿实验室主任Gerwin Schalk将这一领域的科研工作比喻为“太阳底下的新鲜事”。他说,音乐对情绪的调节作用可以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距今6万年以前,古人就开始协同演奏音乐。但是,最近有多项研究证实,音乐可以通过调节神经活动机制,从而在中风、帕金森、焦虑症等重大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沃茨计算神经科学中心主任、研究员Scott Makeig在此次会议中通过视频演讲指出,在不同的音乐环境下,人们可以被激发出不同的情绪,而音调、和声和旋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类的交感神经能从感觉系统(如听觉和视觉)中读取对于不同事物的感受,这也是人类对于音乐、绘画等艺术具有敏感性的原因。因此,通过脑电图对情绪进行记录和反馈,可以用来研究音乐对于人类大脑的影响。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神经科学、神经病学教授Robert T.Knight表示,音乐疗法治疗神经类疾病已经成为新兴趋势。他通过病例分享,展示了失语症患者是如何通过歌唱的方法准确地说出原本无法表达的词汇。这一现象表明,大脑对音乐有着和语言不同的解码方式,他发现大脑对音乐的反应和解析主要集中在右半脑。
博士Scott Makeig作《将音调、和声和旋律映射到人类感觉》学术讲演。
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系、音乐与表演艺术系助理教授Pablo Ripolles介绍,通过对20名脑卒中患者进行音乐疗法试验,发现仅接受20次30分钟的音乐疗法,不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还可以提升积极情绪,缓解焦虑抑郁。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神经接口学教授Andrew Jackson通过研究音乐频率和大脑振荡之间的天然联系机理,为音乐疗法提供理论依据。他开发了一种能灵活响应大脑的音乐合成系统,根据正在进行的脑电波振荡,实时调节听觉刺激的特征,从而确认不同强度音乐对大脑的刺激。
德国马普人类认知和脑科学研究所神经学系教授Thomas Fritz认为,音乐对健康人群同样有很积极的作用,可以调节激素水平,使人肌肉更加放松,更有积极性和创造力,感觉工作更轻松,改善工作记忆。同时,当人们能够自主控制音乐时,感受会更加美妙。
教授谭盾作《元宇宙音感创造与生理感应》演讲。
针对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的焦虑问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研究员丁悦表示,大脑会随着音乐变化出现动态波动,音乐节奏可以调节神经振荡改善焦虑症状。
著名作曲家、指挥家、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特聘教授谭盾别开生面地将音乐和元宇宙联系在了一起。谭盾表示,现实世界中的声音传播是有介质的,但是在元宇宙中,声音传播可能通过意念的状态实现,可以融入各种科技元素营造出奇幻之感,突破现实世界中人的界限。
博士Robert T.Knight作《脑内歌声:以乐为药》演讲。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主任、作曲家于阳介绍,自2020年起,上海音乐学院就已经和上海多家知名医院合作推动音乐治疗。新冠疫情期间,该校提供了冥想康复音乐理疗方案,通过古琴定制化音乐帮助放松心情,结果显示可以有效地缓解医护人员的焦虑。另一个合作研究项目结果显示,音乐能帮助肿瘤患者康复,改善恐惧和焦虑,提高生活质量。在健康大众领域,“声睡计划”将音乐助眠带入了大众视野,通过多种空灵乐器的合奏帮助聆听者安眠入睡。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创始人陈天桥表示:“音乐与大脑,一直是天桥脑科学研究院和我本人非常关心的前沿和交叉课题。TCCI会持续举办这一主题的系列学术会议,同时持续支持全世界的高水平学术会议,推动脑科学领域的跨国界、跨学科交流,吸引全球的科学家、艺术家,通过追问的形式开展交流和讨论,推动研究的深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