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清早,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的教学楼里传出悠扬的民乐声,不少师生闻声而来。“这是在演奏什么音乐呀?”“是江南丝竹,我一直都是这个乐团的粉丝呢”,一个学生激动地回答。这堂音乐课可不一般,学校邀请到了杭州金朝晖江南丝竹乐社四位资深省级和市级非遗传承人亲临现场演奏名曲,一曲《中花六板》清新流畅、细腻柔美、直抵人心。
理工科研究生的音乐课到底是什么样的?不妨来杭高院的《中国传统音乐鉴赏》课堂一探究竟。
浙江音乐学院教授洪艳已经连续两年受邀来杭高院开设《中国传统音乐鉴赏》课程,她坦言非常喜欢杭高院这边的课堂氛围和交流环境。“去年我来杭高院上课,在理工科学生这里我收获到的惊喜太多了。比如,理工科的孩子在课堂上展示了他自己制作的拇指琴并进行了演奏;有的孩子结合自己计算机的特长,分享了他们眼中的电子音乐;有的孩子则将视角看向当下游戏产品中的古风音乐,现场分享时能清晰解说这些音乐。这些学生给我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感悟,他们都是非音乐专业的孩子,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对于音乐的理解力却是我们刮目相看的。”她笑着说。
去年接触了这样一群有趣的理工科学生,洪老师有所启发,她更多地了解到理工科孩子对于音乐的诉求点和知识盲点。因此,她今年创设了颠覆传统的授课方式,一种‘对话’和‘分享’的新方式。“听见传统·交换音乐”——校际学术交流合作争霸赛在杭高院正式启动,这场学术联谊将持续整个秋季学期。以后杭高院每周三上午的音乐课堂里,都会由国科大杭高院与浙江音乐学院两校学生组成学术汇报小组,就同一传统音乐议题进行讲演,配合器乐、演唱环节,甚至特邀非遗传承人线上线下参与活动。她表示,如果传统音乐可以“活态”地走进课堂,那么学生对于传统音乐以及传承精神也能更加直观地从听觉、视觉和各种感觉上获得切实的认识。
第一次课程的主题是“江南丝竹”,“江南丝竹”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一曲《中花六板》之后,杭高院化材学院研究生严弥迦、车璨聿分别对江南丝竹产生的历史概况和音乐特点进行了生动的介绍。浙音音乐学系研究生廖西滢通过怀抱一把琵琶现场进行演奏对比、试唱教学的方式,让杭高院的同学们直观明了地学习了工尺谱、加花、板眼等的含义,她带领台下的同学们一字不差地跟着哼唱。课程的最后,杭州金朝晖江南丝竹乐社平均年龄82岁的顾骏老师、王宗祥老师、齐碧君老师、贾培源老师与浙音青年学子黄子倩、辛颖、廖西滢合奏了著名曲目《春江花月夜》,让这次沉浸式课堂圆满结束。
音乐具有直达人类情感的力量,欣赏音乐更是没有学科界限。杭高院化材学院22级硕士研究生谭艺媛说:“很惊喜杭高院开设了这类艺术课程,这门课又一次唤起了我对艺术的热爱和向往。我小时候学习过古筝,对江南丝竹有过接触,今天听见了老先生们现场演奏优美乐曲,也更深入地了解了乐社从古至今的发展,让我颇为感动。同时,在这堂课上我体会到了老先生们对于传统音乐付出的心血,希望这种精神能传承下去。”
“对于音乐的需求是人的文化环境决定的,并不区分人所从事的专业或行业。理工类专业的学生们有很多也是从小学习器乐的,一部分孩子对于音乐的热爱坚持了很多年,其中不乏有高超的演奏者和演唱者。”洪艳老师与杭高院公共课教学中心高迪老师交流中这样讲道。杭高院的许多老师也都慕名来音乐课上学习,坦言希望能够在自己孩子未来专业发展的同时给予更多艺术上的熏陶。
本次课程还安排了评议环节,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党总支副书记方振宇也来到了现场,她表示传统音乐的传承以及音乐院校与理工科院校交流合作的方式非常新颖,丝竹记忆也是她小时候的音乐记忆。杭高院物光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亓洪兴旁征博引,高度赞扬了这种新型的深度参与式授课方式。他强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的基础是我们对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认可。该课程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艺术带入到课堂,让理工科的研究生从传统艺术入门,潜移默化被传统文化所滋润,为文化自信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作为中科院体系在浙江杭州的一脉重要分支,国科大杭高院致力于创办一流育人体系,以“世界前沿科学技术的引领者,自主核心技术的研发者,新型产业发展的驱动者”为目标,“科教融合”培养创新拔尖人才。通过开设《中国传统音乐鉴赏》、《中国画赏析》和《中国文化精神启蒙》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类课程,赋能美育新活力,开拓学生视野,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科学素养,探索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课程模式,加快复合型科技精英人才培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