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温州鼓词,大部分温州人都会想:这不是中老年人喜爱的曲艺节目吗?可在温州市实验小学,却有一批小学生能唱能奏温州鼓词,并深深地喜爱。近日,该校音乐教师周晓秋获得了由中国青年网举办的“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创新实践案例奖,并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届音乐教育大会”和“全国非遗传承人培养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学术研讨会”上,进行温州鼓词教学实践交流。从自己喜爱到让学生喜爱,并指导小青花鼓词社节目获浙江省中小学艺术节戏曲类一等奖,周晓秋让温州鼓词这门古老传统的技艺在校园内焕发新活力。
从小耳濡目染,大胆引进学校
温州鼓词又名瑞安鼓词,俗称“唱词”,是温州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2006年,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身为瑞安人的市实验小学音乐教师周晓秋,从小就喜欢聆听传唱于乡间邻里的民间小调,埋下了热爱温州鼓词、喜欢民族音乐的种子。
周晓秋认为,作为优秀的代表性地方音乐,十分有必要在校园宣传、让孩子认识学习。然而,温州鼓词传承乏人,对于中小学生这个群体来说,更是几乎零接触、无交集。周晓秋就萌发了将温州鼓词引进课堂的想法,她希望将本地区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那怎么样让温州鼓词走进课堂,让学生对温州鼓词喜闻乐见呢?温州鼓词是一门独特的技艺,加上曲目旋律单一,内容不符合孩子特点,如果仍是按照古老的口口相授方式,久而久之学生会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排斥心理。
“那就从鼓词的伴奏乐器入手吧,先让乐器进课堂。”周晓秋说,温州鼓词伴奏乐器由牛筋琴、牛皮扁鼓、三粒板、梆子组成,其表现力丰富,但只起到了伴奏作用。若能开发其演奏功能,既为一种创新的传承,也是为曲艺抛砖引玉;既让学生接触非遗艺术,又将鼓词的演奏作为器乐进课堂活动,同时进行课程优化,形成校本特色课程,意义深远,一举多得。
可是,温州鼓词全套乐器对学生而言,庞大且昂贵。于是,周晓秋萌发了改良乐器的想法,并经过千百次的反复研究、试错取舍,学生专用鼓词琴得以成功研发,还取得了四项国家专利,获得了浙江省优秀自制教具一等奖,周晓秋本人还被授予“浙江省教具能手”称号。
在选择曲目上,周晓秋同样花了不少心思。她精选了一些经典曲目片段,还改编了七言古诗、儿歌等,不仅符合孩子审美能力,也与鼓词格律相同,甚至写了一些适合孩子唱的鼓词小曲,如《暮江吟》《温州鼓词》《盘古开天》等。为了让学生学会用方言唱温州鼓词,她甚至将汉语拼音与英语音标相结合发明了独特的注音模式。研究期间,周晓秋遍访业界名人,得到曲艺家协会卢和乐、陈小宝、缪秀霞等老师的专业指导,鼓词新编还得到音乐人吴涤清老师的大力支持。
好玩好学的课程,得到学生的点赞
乐器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再从音乐课的整合,到社团的发展,到小青花鼓词社的成功。2017年开始,周晓秋就把温州鼓词引进了温州市实验小学,并在传统经典的原则上加入了现代元素。改变了大家对传统温州鼓词只是老辈唱唱、老调哼哼的看法,也让更多的孩子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全新的体验。
“我是四年级时开始接触温州鼓词的,最吸引我的是那奇怪的乐器,琴弦排列不仅跟钢琴相反,而且是牛筋做的,挺有意思的。”市实验小学六年级吴翊晨同学说,最初的“乐器”就是一张印有平面乐器图的A4纸,贴在纸板上,还让他们制作书皮回家练习,琴板上甚至还有卡通图片。为了达到逼真的敲击感,还在筷子上套弹弓皮,每当敲击琴弦时就像玩“打地鼠”游戏,很好玩,也就引起了他们学习的乐趣。
“我小时候也听过温州鼓词,曾好奇那些艺人敲那么多乐器怎么不会累呢。后来我在音乐课上接触到温州鼓词后,发现挺有趣的,尤其是乐器,刚开始周老师还让我们用自己做的筷子敲板演奏呢。温州鼓词不仅让我学会了一心多用,还学会了方言,体验到了动手的快乐。”市实验小学六年级罗然同学说。周晓秋介绍,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模板琴练习后,就开设了自制乐器课,让学生们通过制作乐器,如用筷子制作“三粒板”等,让学生了解乐器原理,对学习温州鼓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大大激发了学习动力。如今,与传统乐器相比,创新的乐器不仅价格只有传统的十分之一,而且个头也小很多。
“传统艺术用现代方式演绎,不仅让孩子增强自信心,而且传承了传统文化。而周晓秋老师的课有创意、有魅力,也非常生动,让学生们听懂了温州鼓词,爱上了温州鼓词,并能演唱温州鼓词。”该校的其他老师也对温州鼓词课赞不绝口。
经过两年的探索积累,市实验小学成功获批为温州市第五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通过用音乐教学的方法进行非遗创新实践,并开发了鼓词演奏功能,拓宽了温州鼓词发展新空间。
“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学校与学生体会到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魅力。”周晓秋老师有这样的梦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