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空调的车间里,张晓文不时翻看手机里的新信息,有点儿坐不住了。
“美国客商又催订单了。怎么办呢?”身为东北钢琴乐器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她,说这话时却是面带微笑的。
两个多月前,她应客商要求,快递了一架自己公司生产的三角钢琴到波士顿。收到样品后不久,对方便订购了100架。今年上半年,她已经接了300多架三角钢琴的出口订单。
两年前,她花巨资买下已倒闭十几年的东北钢琴厂,就笃定会有这一天:东北钢琴的老客户会回来的,国际市场份额会重新赢得的。
今年53岁的张晓文,1986年从辽宁省营口市第二轻工业局技工学校钢琴制造专业毕业,就到了东北钢琴厂。心灵手巧、理论基础好的她,很快从上千名工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业务骨干。
东北钢琴厂同样迎来了高光时刻:全资收购了欧洲十大名牌钢琴之一、瑞典诺的斯卡品牌和工厂,21世纪初还创下了每年出口6000余架三角钢琴的中国纪录。
产品销往美国、韩国、日本等海外市场,国内多个大型演出指定伴奏钢琴是诺的斯卡,物美价廉的立式钢琴进入中国的千家万户……东北钢琴厂在中国乐器行业的风头一时无两。
往日的辉煌,在一栋如今被杂草和灌木包围的厂房的外墙上还隐约可见,一行斑驳的红色标语写着:创世界级品牌,扬中国人志气。
“这是我们东北钢琴厂当年的口号,现在看都是很好的。”张晓文说。
张晓文在车间内组装调校钢琴。新华社记者姚剑锋摄
1952年,在上海派出的专家团队支持下,营口组建了东北乐器厂,生产口琴、手风琴、小提琴、钢琴等乐器。后来,各乐器品种分别成立了工厂,东北钢琴厂肇始于此,逐渐成长为“中国四大乐器生产基地”之一。
2007年,经营遇到困难的东北钢琴厂被美国乐器制造企业吉普森公司全资收购,很多工人在买断工龄后自谋出路,即拿着一次性补偿离开,与新公司再无关系。
东北钢琴厂改制后,张晓文作为零售督导部负责人继续工作到2009年。“我发现收购方并不爱护我们的品牌,好的产品就贴上他们自有的品牌,品质差一些的就贴上‘诺的斯卡’。我们无法接受。”
离职后,她一度打算另辟天地,“思来想去,还是放不下钢琴。”她先是做二手钢琴的回收修复业务,然后有了自己的钢琴厂。
这段创业经历,为她后来买回东北钢琴厂奠定了基础。
改制后的东北钢琴厂因经营管理不善,没几年就倒闭了。“东北钢琴”的品牌也被他人注册。
“为了买回这4个字,我们花了800万。”坐在由老厂房修整一新的办公室里,张晓文平静地讲述。
2019年春,她拿出创业积累的全部身家,加上银行贷款,重新盘活东北钢琴厂。“我把我的命压在东北钢琴厂了!人活一辈子,不就为了干成点事儿吗?”
为此,张晓文请回了当年东北钢琴厂最优秀的老员工:设计师郭凯、调律师张永庆、音源师周雄,携手二次创业。
他们进厂时间不同、工种各异,因为都是各自工序中的佼佼者,作为厂里的业务标兵,经常同台领奖,逐渐变成志同道合的工友。
59岁的周雄曾赴瑞典参与收购诺的斯卡,担任过音源车间主任,2009年就加入了张晓文自办的钢琴厂;50岁的张永庆已是金牌调律师,曾代表东北钢琴厂参加全国钢琴调律大赛获奖;46岁的郭凯大学毕业进厂就从事设计工作,离开后被新雇主派往德国,负责其在当地收购的一家钢琴厂的技术管理,旅德10年,一直钻研设计最好的钢琴。
张晓文要买下东北钢琴重整旗鼓的想法,不仅家人多数“不支持”,连张永庆和郭凯也觉得“不现实”。毕竟一个老厂退出市场十多年,想要翻身,困难重重。
“但是,我们也很佩服她,把东北钢琴重建了!她很有决断力。”张永庆说。
周雄虽然到了平常人要退休的年龄,得知张晓文的想法表示“很高兴、很赞成”。
“跟着她,没有退休这一说。”他说。
现在,他是负责生产的经理。“我热爱这个工作、热爱这个事业。我把钢琴当孩子,如果一天不干活儿,就像一天没看见孩子一样。”
就这样,四个年龄加在一起超过200岁的人,成为新东北钢琴的骨干。
他们辗转找回几十名当年的老工人。大家齐动手,修厂房、清垃圾、除杂草、种新树……一双双造琴的手,为了重建昔日“理想国”伤痕累累也在所不惜。
张永庆负责调律,同时分管销售,人手不够时,还要客串货车、叉车司机。
他经常一路小跑:“人活着,不是光为了赚钱。我50岁从头再来,就是不想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会裁剪缝纫的张晓文根据记忆,重新设计了老厂工作服,蓝灰相间的工装,胸前绣有再熟悉不过的“东北钢琴”四个字。
2019年6月20日,东北钢琴乐器有限公司正式挂牌。
2019年8月25日,编号为零号的第一架立式钢琴正式下线,留厂纪念。
总经理郭凯负责设计,秉承传统工艺,坚持用进口琴弦、木料制作钢琴,同时不断创新,以期赢得市场:能演奏上万首乐曲的全自动钢琴、可静音不扰邻的立式钢琴……一款款科技感满满的钢琴在新的东北钢琴车间诞生。
2020年,诺的斯卡钢琴在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上重新亮相。在受疫情影响停工半年的情况下,东北钢琴全年仍然生产了3000架诺的斯卡钢琴。
陆续得知东北钢琴恢复生产的中外老客户,不断打电话联系,寻求新的合作。
“现在不愁订单,愁的是原材料价格上涨,还有工人短缺。”张晓文说。
为了保证品质,四个人一致坚持不用便宜的替代品。
一架三角钢琴由近2万个零件组成,多道工序仍需靠手工完成。有经验的技工是钢琴厂的“宝贝”。忆及自己的成长经历,张晓文又萌生了新的想法。
办技工培训学校、钢琴博物馆、音乐小镇……设想足以填满26万平方米的厂区,但她并非天马行空:“走一步看一步,当务之急,我们要活下来。”
如今,四个人每天仍奔走在这座有些空旷的工厂里,为了共同的梦想,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有时一筹莫展,有时开怀大笑。
张晓文找到了老厂的厂志,希望续写东北钢琴的历史,也让后来人知道,“曾经有这么四个固执的下岗职工,为了造一架好钢琴,做过一点事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