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音乐感受转化为创想力
2021-07-21
近日,在天津举办的“2021国民音乐教育大会”活动中,当代音乐学者宗晓军教授介绍并发布了“音乐创想力”艺术素质教育融合课程,这是他历经十年探索研发的成果,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音乐艺术教育工作者聆听了他的讲座。
音乐艺术是靠怎样的魅力跨越历史,影响现代人的工作与生活?自幼学习音乐的宗晓军,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艺术教育生涯娓娓道来,表达了他的音乐初心。
心中带着疑问
走进音乐世界寻找答案
自5岁起,我与身为音乐家的父亲学习大提琴演奏,几乎把中学、大学所有时光都投注在音乐表演的学习上。上世纪80年代,中国音乐教育正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虽然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大提琴演奏专业,但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内心冒出许多疑问──为什么我们的音乐家那么穷,挣不到钱?为什么那些流行音乐明星可以挣到大钱?音乐的价值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让音乐艺术与社会大众的工作、生活连接?如何把音乐艺术的魅力转化为推动社会前进和科技创新的助力?
1991年,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之后,我带着这些疑问与一颗充满好奇的心,来到美国迈阿密大学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凭借天赋和努力,成为第一个获得该校音乐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亚洲人。毕业归国后,我踏入艺术商业蓝海,先后策划、制作、监制了上千次各类艺术活动。2002年,我到中央音乐学院创建艺术管理学科,在国内第一次开设了如何把艺术作为盈利对象去经营和管理的课程。教室里座无虚席,这也坚定了我继续探究把音乐艺术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市场价值的信心。
2010年,我接受京沪干部交流项目邀请,挂职到上海爱乐乐团出任团长助理,负责艺术教育与艺术营销,积累了交响乐团的管理经验。我时常想,为什么每次乐团举办音乐会时,1900个座位的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大厅只有两三百人购票,全国各地这种现象也很普遍,这是多么大的浪费与悲哀!
面对现实,古典音乐的普及需要“先讲后卖”,少讲历史与人物,多讲它能给社会大众的工作生活带来什么。随着对古典音乐市场消费者需求不断深入的探索,对音乐艺术社会价值观的深入剖析,我逐渐总结出一套理论。我们音乐普及讲座中涉及的音乐历史、音乐家,其实对社会大众来说,还是太远了!
借助聆听音乐
培养创想能力
艺术管理工作不是管理艺术的工作,而是服务艺术的工作。艺术管理者不是艺术的表演者,而是艺术发展及传播方向的引领者,是能赋予其符合时代、更深层次内涵的思想者。
以上这段话,是我在艺术管理论文、讲座中经常提到的。在上海爱乐乐团工作时,我觉得,必须把音乐的本质──情感力、创想力、审美力──用最直接、简练的语言告诉大家,只有深刻认知到这个问题,大家才能购票走进音乐厅,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我在这次的“国民音乐教育大会”上指出,全社会大众的情感流失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快。国人的具象思维能力强调眼见为实,手摸为真,但却缺失了创意创新所需要的意象与抽象思维能力。任何在物质世界的改变与创新,都需要人类自我思维能力的丰富与不同层次的思索,只有理性思维能力,没有感性能力的提升,我们就失去了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
有一次我去无锡某比赛做评委,不经意听说,一个城市有4000名钢琴教师在做钢琴教育工作。这是多么大的一个音乐教育群体!但放眼望去,我们似乎从没分清什么是艺术素质教育,什么是音乐专业化教育,而只有单一的演奏技能训练、专业化曲目演奏能力测评。这使得我们几代人走上了枯燥的演奏、应试、考级,最后的目的就是升学、艺考,完全失去了音乐初心所赋予人类的最初目的。我们的音乐教师每天忙碌工作,也忘记了初心,只留下机械性的技能训练。在我看来,讲座不足以改变现状,所以我要研发一门课程,出版一本书,培养更多的同路人。
我首次提出了“音乐艺术价值的横向化”,音乐创想力是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不要学了一门技术,忘记了什么是艺术,不要在音乐艺术学习的道路上只会就事论事,只去追求所谓的专业化、高精尖,而忘了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想象力。
学习音乐艺术不一定非要在舞台上表演,荣获什么奖项,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音乐艺术的聆听与视觉元素绘画技法结合,培养自我无边际线的创想能力。因为国家、民族、个人都太需要创想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了,以前的“四大发明”就是中华民族创想能力的体现,时至今日,科技创新与社会前进都需要靠更多的创想力去激发、推动。
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创想力
用于我们的科技创新
如果把学习音乐时所产生的音乐想象力转化为跨学科的想象力培养,我认为,这才是音乐艺术与我们最好的连接。现在大部分人的理性大于感性,其实一个人的感性和理性需要均衡,这是一种素质的培养。当我们去聆听音乐时,总是会不自觉地去猜想──它到底在说着一个什么样的音乐故事?而我提倡的音乐创想力,就是要让人们通过感受音乐中的旋律、音色、节奏、力度、表情、和声,与视觉中的色彩、线条、点线面、笔触等元素结合,采取绘画技法,把音乐感受所形成的创想力,用一种意象和抽象呈现出来。
从具象想象到具象呈现,只能是制造或改造,从意象、抽象中的创想回到具象呈现,才是创意与创新。物质世界的任何伟大创新都不可能从具象思维产生出来,都是在意象和抽象的创想世界当中慢慢形成,最终落在具象思维中。在音乐社会价值引领上,是横向的跨学科能力培养,纵向才是专业化能力培养的理念,这也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认可与改变的。我期待这个课程能给大家多一点帮助。
自2010年在上海爱乐乐团挂职,我开始在不同平台举办了数百场音乐艺术普及讲座,其意义在于,把艺术引领到社会大众面前,又把社会大众引领进音乐厅。现在我所发布的课程及撰写的书籍,就是希望可以找到一群同仁,一起去搞出一些声响,改变社会大众对学习音乐艺术的世俗观念,使我们的音乐教育工作可以赋能社会大众更多、更丰富的创想力,用于我们的科技创新工作。
音乐之所以伟大,在于它是抽象性的音响传播,听觉感受;你没办法感受到舞蹈、戏剧、美术那么具象性的表达,越抽象,反而给人想象的空间就越大。
首次被邀请作为主讲嘉宾参与国民音乐教育大会,也是国民音乐教育大会第一次举办“美育融合教育”新课程发布,我期待通过此课程与众多的音乐教育同仁见面,可以丰富现有的音乐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可以成为针对社会大众走进音乐之门的“引流课”“导流课”“提升课”。
这门课程尽管已经在美国GE研发中心、长江商学院、上海高等金融学院、上海金融办等不同单位进行分享,今年也走过了厦门、莆田、龙岩、赣州、太原、昆山、崇明,但我总是希望培养更多志同道合的师资力量,未来也希望与世界教育界进行更多的分享。让音乐点燃激情,让激情激发创想,让创想推动科技创新、社会前进,这就是音乐创想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