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科技与创新 > 政策研究室

音乐剧该看什么

2019-08-04
  看了几部国产的音乐剧,总觉得不太好看,说不清具体的原因,也有点混沌。音乐剧大多剧情并不复杂,但总体上看起来总是让人昏昏欲睡。说不清是剧情的原因还是音乐上的问题。
  有从事音乐剧编导的朋友说道:国产音乐剧,首先演员资源受限。现今国内很难找到称得上能够支撑音乐剧的优秀演员,比如戏剧学院的能演不能唱,音乐学院的能唱不能演,舞蹈学院的能跳不能唱。这是常见的。再者,创作者总是在中西方思潮与变革里寻求平衡,以至于建立不了音乐叙事逻辑,好点的就连歌成剧;更有甚者,以为把口语加上音符即可形成宣叙调。一边希望树立鲜明深厚的文学支撑,一边又迷茫于叙事和音乐呈现之间的空间建立。
  音乐剧的灵魂是音乐! 这个描述看起来合乎常理。但它的矛盾还在于立足于音乐还是立足于剧?这还是很大的问题。我们也可以认为音乐是形式,而剧是内容。我觉得相比于故事本体,好的音乐架构,会决定这个剧的品质。就音乐剧本体来看,音乐部分应该是立剧基础、赏剧之源。而关于故事,总的认为故事不能太复杂,最好是小故事挑大道理,深入浅出,让故事具有可唱性,写意和叙事相结合,同时注重节奏表达,突出音乐带动的审美节奏。一般认为,音乐剧与话剧不一样,它并不主要依靠剧情和台词。那么,真的是这样的吗?!
  我查阅韦伯关于音乐剧的创作流程,也可以参照,还很有趣。其中列举有:1、“色彩与动作”,新鲜愉悦的视觉冲击。2、剧情易于理解,乐曲动听,配以舞蹈音乐。3、长度不得超过两小时三十分。4、发挥明星品牌效应,打造明星魅力。5、“最后时刻”,打造令人难忘的高潮。6、开场即有兴奋点,然后控制节奏,慢慢讲故事,中场前要有小高潮。中场20分钟,让观众买CD。下半场节奏要放慢,要打动观众,剧情要一步步地上台阶,走上高潮就完,让观众走出剧场时有回味。
  这些标准,很容易让人产生某种类似于制造工厂的流程图,可以让人觉得轻蔑,却还是难以拒绝它的有效性。这是我们经常会有的体会——艺术的商业法则,总是让人爱恨交加。这个流程跟肯德基麦当劳的制作流程,总是觉得差不多。跟土豆/切片/调味/油炸/撒粉/包装/蘸料……也很相似。即便我们有很多理由排斥,它还是儿童的最爱。
  回过头来看,音乐剧在国内还是新鲜事物,或者说音乐剧从总体上来看,还处在模仿的阶段。它还不具备自身国产化的主要思路,也缺乏能够借鉴的有效规则。它经常处在总让人觉得剧中的各个段落有似曾相识的过程中,也就是它还不具备自我叙述或者说大一点叫“中国叙述”的时段上。总觉得现在的音乐剧形式比内容走得远,也走得快。
  音乐剧的热度带有一种前沿参与的愉悦感,或者说某种模糊的国际化体热。音乐剧的道路很显然是一种融合之路,它的艺术之路在于确立明确的风格化之后寻求包容度。并由此排除拼贴的部分,寻求新的叙述方式。我隐约觉得,戏曲中的老话“千斤道白四两唱”,或许也是很有效的启示。
  2018年托尼奖获奖的音乐剧是《乐队来访》,有看过的人提到一个新的称谓,说这个更像是“音乐话剧”。可以显见,这样的作品应该很有效地踩在了音乐与剧的中间地带,但它的内核是很坚硬饱满的。显然,音乐剧的重心最吸引人的在于音乐,但它必定对“剧”的部分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不是相反。
  细想起来,音乐剧的中国化跟戏曲的现代化很相似。一个是背负着传统的重力寻找现代表达,一个是在现代形式下寻找融合传统的路径。一个展望一个溯源,总是矛盾体,却让人看到了艺术的中间地带:在现代思维下缓慢复古;在城市化的思维中回望乡村。


0

  • 上一篇:学什么可以让人变得更优秀?那必须是音乐啊!
  • 下一篇:拓展艺术教育空间 培养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