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手把一块杉木木板打磨成古琴,又或是把一根砍下的竹子变成一柄箫,这种感觉是不是非常满足?近来,“手作”风潮在音乐爱好者中悄然流行,有人自己做箫,有人自己打磨一把小提琴,还有人花上一两年时间斫出一张古琴……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在业余时间学习演奏乐器,还尝试自己制作乐器,在切割木板、打磨材料、抛光开孔等动手体验中,感受音乐与文化“凝固”在手中的乐器上。
历时两年,把一块木头变成琴
古琴爱好者徐千懿现在弹的琴,就是她在校读书期间亲手做出来的。
“我一直学琴,也喜欢琴,自然想知道它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出于这样简单的想法,她拜访了斫琴家宋增霖。宋增霖在自己斫琴之余,也常带着古琴爱好者体验斫琴的过程。于是,从选木头开始,到把木板剖成琴形,再到挖槽、把两块琴板合起来,然后刮灰胎、上漆,徐千懿开始了她的斫琴之旅。
现代人斫琴时,通常会用电刨处理木材,但她通通不用,“我就想纯手工制作一张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琴,宋老师都说,他第一次看到有人像我这样。”徐千懿记得一清二楚,在把一块长方体的木头做成琴形的时候,她用手工刨子刨了一整天,掉下来的木屑足足堆到了她的膝盖。
在温度湿度合适的条件下,和徐千懿一起体验斫琴的人,一般用半年到一年时间就可以完成一张琴。但由于徐千懿课业繁忙,只能平均每两周去一次宋增霖的工作室,她又坚持亲手完成每一个环节,因此花了近两年时间后,她终于做好一张自己的琴。
像徐千懿这样为自己打造一把乐器的人不在少数。这两年,尝试手作乐器的音乐爱好者越来越多。除斫琴之外,制作箫和笛子更加简单也更流行,不少乐器馆也在开设相关课程。在西洋乐器中,小提琴制作也很受乐迷青睐。总体来看,乐迷能够自制的乐器多集中于容易操作的木质乐器。
凝固文化,因手作乐器了解音乐
尝试手作乐器的人中,不少人是先学乐器、再学制作,但对爱好者刘璐来说刚好反过来,她是因为接触手作乐器才开始学习吹箫。
在跟制箫老师灼卿学习之前,刘璐完全不会吹箫。因为平时就对手工制作感兴趣,再加上她想了解箫这种乐器,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制箫班。“学习做箫的时间是一整天,我记得整个上午灼卿老师都在讲洞箫的基本常识和品鉴的知识,从《礼记》的记载讲到后代关于箫的文化掌故。”这一上午的课程信息量很大,让从未学过箫的她大开眼界。
到了下午,他们开始进入制作环节。从竹木选材、打膛,到抛光、开孔,刘璐都在灼卿的指导下完成。“当我自己做的箫吹出声的那一刹那,我觉得太有成就感了,感觉非常奇妙!”就是在这次制箫课之后,刘璐被洞箫温润高雅的音色打动,开始学习吹箫直到如今。
开班教授制箫的灼卿介绍,这个课程他开了两年,一开始只在北京,后来发现不少学员专程从外地赶来,他就在多个城市开课。学员中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有,也不乏在校学生和退休老人。每次开班,他都会把自己做箫的理念和有关箫的文化知识讲给学员,还把自己此前去日本了解到的尺八制作技艺和学员分享,聊一聊中国传统乐器在海外的发展。
宋增霖也认为,学习制作乐器,吸引人的不仅仅是动手操作的乐趣,还有很多故事“凝固”在乐器之中。“去年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彩凤鸣岐琴上了《国家宝藏》,之后就有很多人关注。”宋增霖说,这张唐琴当年是谁斫的,又是如何传承的,都很值得研究。
专家提醒:离真会做还有差距
学习自制乐器的爱好者越来越多,但专家们也提醒,学习手作乐器重在体验,离真正学会乐器制作还相距甚远。
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与研究中心教师王瑜慧表示,真正学习制作乐器要花费很长时间。“有太多技术和知识在其中,我学习了十几年,还觉得有很多东西没学到。”在她看来,一个新手做一把琴,只能说是过了一遍流程。她也听说有面向爱好者开设的小提琴制作班,时间只需一个月左右,之所以时间很短,都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
中国传统乐器同样如此,就拿斫琴来说,其工艺非常高深,甚至还有很多现代人都没有攻克的难题。宋增霖也表示,自己花费了大量精力研究斫琴技艺,在自己把关的前提下,才让爱好者自己斫琴,“我一直没有刻意开班授课,有人想体验就可以来学,最主要的目的是给大家接触的机会,推广古琴文化。”
“原来可能只有专业人士会关注乐器制作,现在手工制作成为潮流,普通爱好者也加入到乐器制作中,而且数量越来越多。”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的田龙注意到这个现象,认为这是个非常好的趋势,“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可以加深他们对乐器的了解,也是传承文化的一种新方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