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的第一个暑假,一年级学生林萍(化名)的家长为孩子选择了几个艺术班--钢琴、芭蕾舞、创意美术……"琴棋书画,让孩子多学学也无妨”,林萍的话,也代表着时下不少家长的心声。
记者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在年级课外教育主题被大幅压缩的情况下,各类艺术教育似乎都有"补课"的势头,异常火爆,虽然由于目前的反疫情,许多艺术课程已经"转移"到了网上,但这并没有阻止家长的报名,究其原因,除了对美育的重视程度提高外,更多的家长也或多或少地提到了美育--因为在许多中等和高等教育课程中都提到了美学素养。
带你的孩子去上艺术课是你重视美学教育的表现吗?几份成绩报告能证明孩子的审美能力和素养吗?
不少教育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美育是丰富孩子心灵、提升孩子人格的"慢教育",家长不要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功利主义腐蚀了孩子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潜能。
一个暑假幼儿艺术培训支出动辄过万,家长在图什么?
"钢琴课每小时220元,儿童戏剧课每小时350元……"一位幼儿园中班学生的家长郭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暑假期间用于艺术培训的费用超过万元,她还想给孩子报名参加芭蕾舞和合唱团的课程,"毕竟马上就要中考了,多掌握一些技能总是好的,"她还想让她的孩子参加芭蕾舞和合唱团课程。
在小学和学前儿童的家长中,与郭庆有同样想法的人很少,特别是在课堂教育课程的话题降温后,许多家长开始报名参加着眼于音乐艺术和体育教育的课程,首先,他们可以填补孩子的课余时间,其次,他们可以通过培训和获得一些好的证书来证明他们的孩子在美学教育方面的成就。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小学里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低年级,大家都上美术课;到了五年级,班里很少有学生还在上美术课,一些高中校长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们学校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擅长艺术,如乐器、视觉艺术、歌剧和声乐,许多学生在各种比赛中获奖,但许多学生对组织学生的音乐会、戏剧和艺术展览不感兴趣。
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秦毅说,"以美育人"其实是很高大上的,审美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将艺术素质内化为人格的成长,"因此,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看到美学教育的所谓'成果',更不可能用证书来证明。"
艺术教育与基于学科的教育不同,它需要有一定的天赋作为基础。
技能证书是否代表学生的审美素养?最近对1024名家长的在线调查发现,75.0%的受访家长认为年轻人的美学教育很重要,然而,这些家长也认为美学教育与一些误区有关,如盲目报考艺术班(58.5%),注重外在美而忽视内在美(55.2%),把知识和技能误认为审美能力(54.0%),既然他们知道美学教育存在误区,为什么还不顾一切地把孩子送到学校呢?
一些专家指出,最终是父母的非理性比较问题,许多家长被艺术教育的热潮所诱惑,比较他们的孩子掌握了多少艺术特长,获得了多少证书,试图衡量他们孩子的审美质量。
这种盲目的攀比甚至导致很多从小接受艺术教育的孩子最终与艺术背道而驰:有的孩子在拿到十年级证书后再也不碰钢琴了,有的孩子在通过艺术考试后再也不想拿起画笔了。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周长江教授以绘画为例,分析了功利性美术教育对儿童的伤害:"我们鼓励的是儿童绘画的本真,而教育课程中未经教育的、过度成熟的绘画,不仅对儿童的美术学习有害,而且从长远来看,也是非常有害。"
秦毅还认为,美学教育是"慢教育",很难用一把"尺子"衡量艺术和审美能力的发展,如果家长只希望艺术课能提高孩子的审美素质,他们难免会过分强调培训的效果,这不仅淡化了艺术教育对提高文化水平的重要性,甚至可能扼杀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和天赋。
"审美教育不是通过入学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是通过帮助儿童选择和发现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系主任周斌教授直言,艺术教育与学科教师教育不同,需要一定的人才作为基础,特别是"双减"以来,为学生和家长留出了更多的假期时间,也可以利用这些时间提高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有自己的特长,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通过自己的技能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