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夹板音”唱法,到传统声乐文化特质,再到中国声乐艺术理论与实践……在2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郭克俭的研究始终围绕中国传统音乐而展开,并逐渐从技艺的研究上升至学理探寻和文化阐释。在他看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离开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复兴。当下,复兴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应成为音乐人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
致力传统音乐表演体系建构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不通一技莫谈艺。”这些语句道出了音乐艺术学习和研究的特殊之处。“我们学音乐都是从学唱歌、学弹琴等基础的技艺训练开始的。”郭克俭告诉记者,因为从小嗓音条件优越,总是参加学校文艺汇演,并常在歌唱比赛中获奖,他逐渐走上了音乐艺术表演和研究道路。
“音乐研究需要先关注音乐本体,而后再逐渐上升至音乐文化的研究。”郭克俭告诉记者,刚涉足音乐研究时,他关注的是如何把演唱这种看不见、抓不着的技能变得更直观、更具体。在河南大学攻读民族音乐表演艺术硕士学位期间,他结识了一批豫剧演员,与他们共同生活了三年,对戏曲唱、念、做、打“四功”有了深刻的感悟,为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郭克俭调入浙江师范大学工作,因学校地处金华,他又开始关注婺剧。婺剧,又称“金华戏”,系浙江省第二大剧种,有戏曲活化石之称。他认为,民族音乐学要关注本土地域音乐。豫剧是北方的梆子腔剧种,婺剧是南方的多声腔剧种,对两者的研究有利于对中国戏曲发展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戏曲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综合了民歌、曲艺、民间器乐、歌舞等传统音乐的精华,成为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发展的最高成就,对当下中国民族声乐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郭克俭告诉记者,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音乐艺术研究一直在向西方学习、吸收和借鉴,但是对传统音乐文化特质和内涵的总结却远远不够。
“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是我学术研究不竭的源泉,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如礼仪规范、礼乐文化和地方知识等,无论是对建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还是对复兴礼乐文化,均具有重要价值。”他认为,音乐研究不仅要注重实地调研,还要兼具历史的视野,要在对相关音乐事象给予文化阐释和哲学思辨的基础上,实现对中国音乐文化特征的总结和体系建构。
正是因为一直以来对戏曲等传统音乐的关注,郭克俭领衔申报的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体系研究”于近日获批。该项目拟以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中国传统音乐独特的训练手法、创作手法、表现手法,总结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成就,构建独具东方文化精神、中华艺术品格、传统音乐特色的中国传统音乐表演体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