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和一位音乐教师朋友交流中,她说到的一个现象引起了笔者注意:在教研活动中,教研员安排教研任务,刚入编的新人教师和已经取得较高职称的老教师,最容易出现不积极的情绪。“有的小老师甚至会直接告诉教研员:老师,我当音乐老师就想上好课,其他不想争取,也不想参加。”
已经取得高职称的教师容易失去积极性,这一现象并不稀奇。人到中年,功成名就,剩下时间追求岁月静好,静待退休,是一部分老教师的想法。虽然不免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谴责之声,但这样的教师和现象一直存在。
新入编的教师即“躺平”,倒是这几年出现的新现象。毕竟一直以来,新教师一直给人积极进取的印象,且不论是否人人都有成为名师的追求,至少职称是要努力的,毕竟这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本钱。职称无所谓、荣誉不追求,不求无功但求无过,这样的趋势是什么时候出现在新教师队伍中并逐渐成为一种现象的呢?
近年来,我国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报考师范专业、考取教师资格证和参加教师编制考试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多。对于音乐表演专业、音乐教育专业的孩子们来说,“当老师”一直是毕业生的一条好出路。尤其是疫情时代,追求稳定、捧上“铁饭碗”更成为音乐毕业生的优先选择。在刚刚结束的暑期招聘中,北方一个二线城市行政区招考教师的考试中,三百多个名额吸引了近两万人报名竞争,每一位能入编的新教师,不仅是过五关斩六将,更是百里挑一选出来的尖子。“现在能考上教师编制的孩子,无论是知识体系,还是说课考察的应变能力,都是出类拔萃的。可为什么这么出色的孩子,入了编就只想躺平了呢?”一位音乐学科的老教师不解地问。
由于音乐学科过去长期处于“小三门”的学科地位,很多音乐教师在学校里不受重视、地位不高,甚至工作待遇和语数英老师都有所区别。这导致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音乐教师队伍中有部分老师日渐失去工作积极性。再加上很多家长将音乐教师的工作视为女孩子选择工作时的“优差”——事儿少空闲多,很多人成为音乐老师后也自动给自己灌输了这样的观念。
随着国家对美育日益重视,艺术类课程、艺术类活动数量逐年增加,音乐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变得比以前要重要。同时随着网络的兴起、学习材料的丰富,一批善于接受教学新理念、学习前沿艺术教育内容的新音乐教师在这个学科中脱颖而出,甚至成为教师队伍中的出色人才,慢慢改变着过去人们对于“音乐教师是闲职”的错误认知。一批音乐名师、学科带头人的成长,也带动了一批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尤其是80后教师,已经成为目前音乐教学岗位的中坚力量。
出生时物质条件更为富足,在更为宽松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对于工作、生活有更为自主的认识。愈加自我的追求也使得他们不再像前辈一样将工作视为人生的全部或非常重要的部分,加之经济、科技、疫情、国际形势等各种因素影响下社会呈现出的不稳定性,让不少年轻人产生了一种迷茫甚至悲观的情绪,即目前最为流行的“丧”情绪,这些不可避免影响着新一代教师在工作中的态度和情绪。
一位工作了二十多年依然保持高热情的音乐教师告诉笔者,无论是评上职称后开始停下的老教师,还是目前受“丧”情绪影响而躺平的新教师,她从内心都可以理解,但也觉得这样的老师虽然存在,不会是大多数。“老教师评上职称,没有了思想负担,其实可以更好放开手脚开展工作。新教师血气方刚,正是做事情的好时候,不想做很大的事情,那就从热爱本职工作开始,就非常好。”这位老师表示,既然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那就快乐工作,硬着头皮、天天熬时间,其实也是一种熬人的状态。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是具备一身专业本领的教师,把专业技能投入工作中,哪怕带着孩子唱唱跳跳,也是展示自己能力的过程。人一旦开始认真投入,不用别人催促,自己都会有很大进步。哪怕只是带着孩子排练一首合唱作品,唱出味道、唱出水准,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了一样可以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身为老师的幸福感。
美育进中考、“双减”政策颁布及2022年艺术课程新课标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再次肯定艺术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这对于艺术教师尤其是音乐教师而言,既是挑战,也是大有可为的天地。
教师编制,是老师的铁饭碗;教师职称,是老师专业资质和教学能力的有利证明,但这些不应该成为保护伞或躺平的砝码。躺平只能是一时,不会是一世。太阳照常升起的每一天,无论选择什么职业,从中找到崭新的希望和动力,才不枉这新的一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