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教学与研究 > 中小学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课程也该“破冰”了

2022-06-17
  前不久,《音乐周报》发表王洁的文章《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硕士培养应推行全员导师制》,全文读完,共鸣强烈,不吐不快,我们需要尽快呼吁所有的高等师范类音乐教学转变观念,探索音乐教育类人才的培养方法和模式。
  纵观国内各大师范类院校,其师范类音乐教育都存在定位不准确、培养方向不清晰的问题。很多毕业生并不能够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甚至不能通过教师资格证的社会考试,不仅仅挫伤了学生的就业积极性,而且破灭了很多学生从教的理想,这与课程设置以及培养理念有着很重要的因果关系。
  一、培养方向定位跑偏,忽略了师范性。
  高等师范类音乐教育,培养的对象很清楚,就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我们对学生的定位应该就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而不是照搬音乐学院的培养模式,培养演奏员和歌唱家。中小学教师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能够唱、能够弹、能够讲、能够编导等,专业性不需要非常强,但是必须在课堂、演出、比赛、社团实践等各个方面拿得起放得下。但是在老师和学生的意识中,依然是以某一项专业优异为荣,这就在日常学习中突出了单一的技能培养。比如学生把自己定义为声乐专业,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会弹钢琴,我是声乐专业。”而主修钢琴的学生也把自己只会演奏钢琴曲不会弹伴奏当作是很自然的事情。这样具有单一技能的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会困难重重。
  二、实际教学安排不当,弱化了师范性。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学院对学生技能型的课程非常重视,也会经常进行各类实践活动和比赛,每每获奖的学生会特别骄傲,所以院系中的明星一般瞩目的都是声乐大赛、钢琴大赛等获奖者,无形中引导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追求。而教学类的活动,基本上属于不被重视的课程,例如教法课、教育理论课等,甚至被学生称之为“公修课”。教授这些课程的老师,似乎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不是那么高大,并不被学生关注,对课程的要求也是及格就好。更有甚者,有些学院根本没有专业的学科教学法老师,很随意地安排一个老师去带这样的课程,效果可想而知。对学生很重要的师范类的课程就这样被弱化。
  三、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准确,失去了师范性。
  对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来说,培养一个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应该从基本能力入手,培养学生作为教师的基本理念、素质和技能。抓好基本技能培养是基础,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弹奏、演唱、舞蹈编导能力,而不是只有一项突出,别的都不会。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有的学校安排的弹唱课只有一个学期,而声乐课贯穿了四年的大学,设置上就已经很清晰地显示出失去了师范专业应有的结构。专业技能仅仅是基础素质,而作为教师,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有更多的能力,比如语言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等,这才能真正让学生走上讲台。更重要的是在新时代,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需要让学生了解中小学教育的现状,了解国家对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认真学习《艺术课程标准》,这些都是做一个合格老师必备的素质。
  四、纸上谈兵的培养模式,虚化了师范性。
  师范类的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四年的本科学习应该是让学生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能够顺利走上讲台。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胜任教学。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能见到很多学生且不说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单单是学生的表情、肢体语言、教态等,就可以直接被淘汰。原因是四年大学,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进行过教学——既没有系统的教学认识,也没有真正的教学实践,师范生毕业不能讲课,就相当于工厂生产出一个不合格的次品。
  笔者作为安阳师范学院教育双导师,受领导信任深度参与学院的教学工作,并承担了选修课《中小学音乐课程实践》,不仅系统讲授课堂实践的一些理论知识,带领学生进行教学设计、讲课、评课等活动,还把市区优秀的一线教师请进课堂,做示范、交流研讨,受到学生的欢迎。很多老师和学生还自动结对,成为点对点的师徒关系,真正将学生引向教学一线,不仅使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工作内容,也激发了学生从教的兴趣,效果很不错。
  2021年初,教育部公布《教育部关于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音乐教育成为独立的新本科专业,过去沿袭了很久的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应该可以回归到自己的位置了。本科院校的音乐学充其量是音乐教育学,教育是其本质,师范性才是核心。但愿高等师范的本科音乐教育课程也能够尽早“破冰”,培养更多、更好的师范类人才。
 

0

  • 上一篇: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孵化项目纪实
  • 下一篇:毕业季 总书记与我们共话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