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教学与研究 > 早教

“艺术新课标”引导艺术教育发挥美育效能

2023-01-13
  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印发,其中的教育理念再次引发艺术教育领域专家、老师们的关注和讨论。
  先进理念指导下的艺术教育实践,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新课标从艺术课程性质定位、课程理念、设计思路,到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教师培训与研究、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十一个方面,系统阐释了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关内容。
  艺术新课标着重提出四个核心素养,分别是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从不同维度解构了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新课标中一以贯之强调以育人为核心、关注发挥艺术教育的美育效能、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文化素养。
  同时鼓励通过多个渠道、多种方式将艺术教育融入生活、融入社会;通过艺术学习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创造;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综合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终身发展。
  以上艺术教育理念和培育目标,笔者认为不仅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意义非凡,对艺术教育本身、对学生整个发展阶段都有指导意义,也为艺术教育从业者提升观念、开拓思路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
  除了在教育理念方面帮我们打开思路,艺术新课标在教学实践方面,又有哪些值得借鉴、可以迁移的认识论、方法论呢?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解析:
  一、怎样发挥艺术教育的美育效能?
  二、如何以育人为核心?
  三、在“临摹”的基础上,我们能否有更多创新、创造?
  四、艺术教育如何借助自然、生活资源?
  又如何融入社会?
  一
  怎样发挥艺术教育的美育效能?

  “美育”一词,近些年备受大家关注,大家都逐渐认识到了美育对我们生活、认知和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
  美育是关于美的课题、美的教育。它包罗万象,具体表现在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方面。此外,美育对于人的情感传达、情操陶冶、人格塑造等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而艺术本身即是一种美的表达。它源于对自然、对生活、对生命的感知、理解,通过不同的方式、工具、语言来创作,呈现作品、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和精神理念。艺术实则陪伴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掌握表达美的工具和技艺,而在技艺修习的过程中,如何让艺术教育发挥美育效能,是一个重要课题。
  同时我们需要审视和警惕的是,如今的艺术教育,有没有进入过于看重技能的误区,而忽略了对美的体验、创造和表达。
  将艺术教育回归到美育理念中,需要避免唯技艺论。技艺是重要基础,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
  这就要求学校、社会机构、家长和老师在学生艺术学习的过程中给予更多的耐心,在打磨技艺的同时,也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去了解、欣赏、体验除所学专业以外尽可能多的艺术。(来源于《艺术新课标》艺术课程综合、学科融合相关概念)
  实际上,艺术门类中除了戏剧、戏曲、影视等本身就是综合性艺术,舞蹈、书法、绘画等学科近些年也都在打破边界,融合其他学科,进行创新创造。
  所以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而首要的就是提高学生对各类艺术的审美感知。通过带学生开拓视野,学习、体验、观察、欣赏、创作等多种艺术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艺术理解能力,汲取整个艺术世界的养分,融会贯通,进而为本专业的艺术创作、个人成长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艺术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力、艺术理解能力;
  在课堂之外,也要着意进行美的教育,大自然、校园环境、生活环境,甚至衣着、物品等等都可以是美育的教学场景。
  润物细无声,让学生浸润在美感之中,让关注美、感知美、发现美、欣赏美成为生活和习惯的一部分,提高学生的审美和艺术文化素养,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丰沃的土壤。
  二
  如何以育人为核心?

  教育本身就包含着教授知识和育人两个维度的内涵。古往今来教人学艺的师傅也同时兼顾教做人做事道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使命。
  那么艺术教育的以育人为核心内涵又是什么呢?
  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表现和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另一方面更加关注和培养有益于学生长远发展、终身发展的综合素养,坚持以美育人。
  使学生不仅仅是学艺,还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艺术实践、任务式教学项目等,自发自觉地去探索、去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个人创作或团队协作进行自由的艺术表达和艺术实践。
  艺术新课标着重强调了艺术实践的意义。倡导艺术教育不仅是在课堂上讲习,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积极进行多种多样的艺术实践。在艺术实践中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培育学生的艺术素养、人文素养,提升学生自主解决复杂问题、进行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
  在“临摹”的基础上,我们能否有更多

  创新、创造?
  艺术新课标提出,让学生以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达。
  面对同一首曲子、一段舞蹈、一幅画作,不同的人,感受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不一样,每个人的艺术感知和表达方式也都有所不同。
  这就启发我们在带领学生精进技艺、规范技术技巧的同时,也要尊重个体、鼓励创新,允许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不同渠道进行艺术表现,给学生进行创意实践的空间。
  比如,书法教育中的“临摹”,是修习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戏曲、舞蹈等学科来说,言传身教也十分必要,这是艺术教育的特色。
  在此基础上,我们是否也可以通过一些多元的、丰富的互动方式、艺术活动、艺术交流、艺术创作等,丰富艺术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多样的教学实践、艺术实践,并给予鼓励和指导,为艺术教习注入更多活力。
  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审美能力的同时,也保护他们的想象力、肯定他们的创新尝试。为老师、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和空间,让大家有创新和试错的勇气,葆有旺盛的艺术创造力。
  四
  艺术教育如何借助自然、生活资源?

  又如何融入社会?
  艺术新课标中鼓励艺术教育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地区资源和社会资源,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进行文化艺术实践,让艺术教育与自然、生活、社会相结合,在其中感悟艺术。同时也用艺术滋养生活、融入社会。
  中国有56个民族,各地区自然资源、风土人情、民俗艺术丰富多样、独具特色,历史古迹、文化遗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学校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各类资源,带领学生走入大自然、走入艺术馆、博物馆,走进乡间地头、走进人群,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培育学生的艺术素养、人文素养。
  将艺术融入社会,在项目式、任务式的艺术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自主创新创作等综合能力,让学生真正拥有文化自信和面向未来的自信。
  聆听行业声音,观察艺教发展,分享艺教新发现,一起助力新时代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
 

0

  • 上一篇:音乐剧留学:疫情之后音乐剧学生怎么选择未来发展?
  • 下一篇:《福建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实施方案》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