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着云盘、云音乐、云阅读的普及,“云平台”、“大数据”在普通大众的眼里早已不再陌生,逐渐从一个遥远的IT概念渗透至各行各业,成为一种便利、高效的“真实体验”。对济宁发展而言,与“云”的缘分更是不浅:2013年开始了IT产业发展之路;2016年筹建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目前全市“政务云”、“企业云”、“环保云”等平台相继上线,96%的行政审批已经实现“最多跑一次”、企业综合成本不断降低、空气质量越来越好。“云”在一次次刷新人们认知、带来惠利的同时,正推动着这座城市的快速、高效发展。
“‘云平台’像水、电等基础设施一样,在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为人们提供服务。”在9月6日召开的华为·济宁云产业合作高峰论坛上,来自国内外不少业界专家对济宁“城市云”以及大数据产业发展寄予厚望。在他们看来,上千人的高峰论坛在济宁举办,“诠释”着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正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尤其大数据中心上线启动,为全市大数据产业迎来了新的机遇。未来,数据资源将成为济宁重要资源,比煤炭资源有着更为优厚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创新、成本等“济宁优势”,让华为选择了这里
此次济宁与华为合作举办此次高峰论坛,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不少业界人士对济宁的关注提到了新的热度——济宁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不仅让前来参会的专家、企业家以及政府官员看到它的厚重历史、多彩文化,同时也看到了这座城市的创新活力、发展效率以及成本优势。
华为选择在济宁,也正是看重这些“济宁优势”。与此同时,近年来,济宁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把信息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引领性产业,相继打出了政策引领、集群发展、招大引强等系列“组合拳”,并基于自己在地理位置、综合成本、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全力把云计算、大数据作为战略性产业,其思路恰好与华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理念不谋而合。
2016年,济宁市与华为携手合作以来,依托华为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协力打造面向淮海、辐射全国的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智能制造支撑中心、现代服务业支撑中心、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文化产业创新中心和信息消费中心,并纳入“华为云”全球网络,开启了以大数据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据介绍,济宁市先后荣获国家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市、国家宽带中国示范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国家北斗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济宁国家高新区成为山东省三个大数据产业集聚区之一。这座资源型城市逐步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目前,华为云服务已覆盖全市40多家委办局60多个信息化业务系统,90%以上的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同时,在全国首创“城市大气环保管家”支撑体系,5万多个污染点源全部纳入视频监控,实现“线上千里眼监控、线下网格员联动”监管机制,2017年,济宁市PM2.5浓度和改善幅度均居京津冀“2+26”通道城市第1位。此外,围绕投资项目、涉企涉税、市场监管等应用领域,搭建了公共信用数据平台,应成为省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综合性试点市。
“通过与华为以及其他知名企业的合作,济宁市经济短时间内依靠大数据实现腾飞,迈出了转型发展的坚实步伐。”据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大数据、云计算”已经成为济宁科学发展的靓丽名片。
数据资源将成为济宁重要资源,本地经济脱下“黑色”外衣
济宁作为山东老工业基地、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年产原煤达8000万吨、占山东省的一半。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济宁市煤炭产业增加值占工业的30%左右,煤炭税收占地方税收的30%左右,传统产业占工业的比重在70%左右,重化工业占工业的比重在70%左右。近年来,济宁市煤炭产业、重化工业占工业比重逐年降低。去年,济宁市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占工业比重分别提高到79.1%、59.4%和66.9%;全市高新技术产值达到1900亿元,占工业比重达到30.9%。
“显然,数据变化的背后是产业格局的变化,济宁市产业结构不再偏黑偏重。”业内人士说,当前我市以制造业、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现代经济体系已经形成,告别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困局”。如今在济宁,不少传统产业变成朝阳产业,通过科技创新、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华丽转身。其中,老牌纺织企业如意集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通过连接大数据,实现智能制造,实现了“互联网+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引领国内纺织产业高速发展。
近年来,济宁实施“千亿技改工程”,每年集中攻坚100个重大技改项目,2017年技改投资超过1000亿元、增长22.9%。不仅如此,济宁市不断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模式在传统工业领域应用,全市两化融合指数居全省前列,30家企业入选国家、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并以智能制造为方向,大力推广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流水线等智能装备,对重点企业、生产线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实现企业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全链条数字化。
同时,把数据作为重要战略资源,把数据开放共享作为重大发展优势,依托华为大数据中心,做好政务数据、行业数据、企业数据等基础数据资源的归集共享,招引培育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处理、应用等大数据产业链企业,培植发展新兴产业。目前,华为大数据生态圈、软通动力智慧产业生态圈、英特力自主服务器生态圈等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初具雏形。2017年,全市信息产业企业达到638家、比2013年增长6.9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85亿元、增长2.8倍,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500亿元、跻身全国百强。
此外,以大数据为磁场,聚集高端人才引进大院大所,做大做强信息产业。重点依托华为等IT产业巨头,布局建设了华为(济宁)大数据产业园、济宁软件园、中科智造产业园、智能机器人产业园等12个特色园区,信息产业形成“一核多园”集群式发展格局;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中科院计算所、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10个国家级平台在济宁设立机构,软件人才实训中心具备年培养万人能力,软件测试及IT资源管理平台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测试平台,拥有国家“双软”认定企业45家,计算机系统集成企业10家,互联网出口总带宽达到4000G。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