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正在创造出更多可能性,也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科技和文化二元共生,双向进化。数字科技给文化产业价值链带来变革,是元动力,但无论科技变迁,文化仍为本元、灵魂,赋予产业生命力。随着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化学反应逐步深化,数字技术持续推动文化内容消费和生产模式升级,文化成为生产要素注入其他行业促进价值创新,在消费体验、生产模式和产业边界三大方向都将迎来“变量”革新和“增量”释放。文化科技融合正在成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和重要阵地。
数字文化消费向深度沉浸式体验演进新基建助力沉浸式媒体迎来新的发展红利。当前线上线下文化消费加速融合,即时化、视频化的线上内容消费成为主流。以VR/AR/MR为代表的沉浸式媒体,通过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融合共生,有望带来全新的沉浸感和临场感体验,正在成为数字文化消费体验升级的方向。
沉浸式媒体并非新兴事物,但随着5G、AI、云计算和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发展,为沉浸式媒体提供强大的基础设施,5G网络普及和云计算将推动终端设备的轻量化和移动化,缓解眩晕感;而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AI技术可以提升数据采集和处理效率。叠加疫情催化消费者和企业端对于沉浸式体验的认知提升,为沉浸式媒体的应用普及带来了新的发展红利。
2020年AR/VR市场全球支出规模将达到120.7亿美元,同比增长43.8%。其中中国市场支出总量将达到66亿美元左右,不仅占据了全球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约为55%),较疫情前显着增加,而且较2019年同比增长72.1%,规模和增速位于全球首位。
2020年数字文化消费由“部分沉浸”向“到场体验”进化。当前对3DOF的沉浸式媒体体验,观看限制较大,互动性较弱,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体验相对割裂,尚处于部分沉浸状态。
而未来沉浸式内容消费将进一步向“到场”体验深化,主要体现在真实场景6DOF带来的更高观看自由度,8K/12K等更高显示清晰度,声音交互/触觉反馈/动作捕捉/传感器等多感官体验和交互。依赖在数据采集处理、建模、压缩传输、渲染互动环节的技术产业化进程,更深度的沉浸式媒体能够带来听视觉的逼真性、交互的自然流畅感,推动沉浸式体验向虚实难辨的到场感升级。
例如在远程会议场景,未来通过将沉浸式媒体技术与实时媒体传输技术结合,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参会人员同步“投影”到真实场景重建的会议室,并可无屏共享任何会议内容或资源,有望打破空间限制,带来真正“到场感”的沉浸式会议体验。
沉浸式媒体从线上娱乐消费向线下文化产业纵深发展。当前娱乐消费仍占沉浸式媒体市场较大份额,在2020至2024的5年预测期内,VR游戏的市场占有率将持续领跑,支出总量将在2020年达到27.2亿美元。同时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企业普遍加强办公、培训、产品体验等虚拟现实的投入,也为沉浸式媒体的垂直行业市场培育按下加速键。
例如沉浸式媒体正在与线下文化相关行业加速融合,VR文旅、VR文博、VR会展等都迎来升温发展,例如云上VR书店、5G+VR景区慢直播、虚拟偶像全息演出等。腾讯多媒体实验室打造VR360、点云等沉浸式媒体解决方案,已经在文旅、会展、文博等应用落地。未来随着线上线下文化消费融合,沉浸式媒体有望推动新兴文化业态和传统文化业态升级,释放科技文化融合潜力,开启新一轮文化消费变革的大潮。
从文化产品/服务的数字化,再到生产流程和商业模式的数字化,科技对于文化产业的变革逐步深化。随着平台型生态的出现,改变传统线性的文化生产模式和专业机构的供给模式,实现生产、分发和消费的双向互动和开放链接,开启“人人都是创意者”的文化共创时代。
短视频内容,向以技术为驱动,以数据为导向的工业化体系升级。当前以短视频创作为代表的文化共创时代,由于视频相比文字门槛更低,具有泛众表达的优势,内容供给的量级较传统网媒、文字自媒体指数级增长。这种情况下,短视频平台普遍构建底层数据和算法能力,打造生产系统、用户系统、分发系统等系统工具,实现智能化的内容理解、用户理解,及亿级内容生产和亿级用户消费的实时精准匹配。
随着短视频产业步入成熟期,短视频创作者也步入深水区生存,想在市场中突围,对于创作者的能力要求已远超过“自给自足”的全民创作和业余选手范畴。头部创作者普遍机构化运作,具有清晰的组织分工和团队规模,形成标准化流程和关键节点管控。并通过关注平台算法如何驱动内容分发,以数据指标为内容创作“晴雨表”,提高账号的孵化效率和数据效果。在短视频内容工业化生产模式下,平台算法正在深刻引导、影响短视频内容创作。
长视频内容,工业化生产正在向产业链全面数字化迈进,平台数据作用愈加凸显。对于影视剧等长视频内容机构生产而言,工业化体系涉及立项筹备、拍摄、后期制作、发行放映、归档等全产业链条的数字化能力,并在前沿技术的推动下不断创新更迭,例如游戏引擎创新内容制作形式,制作上云的分布式协同等。而基于平台的数据赋能,例如视频播放和搜索热度、网络电影分账票房数据等分析,能够使平台和制作公司在项目评估和开发阶段就更加贴近市场,对抗不确定风险。
例如在项目策划环节,海外网络视频平台奈飞之所以会跳过传统首播集试水模式,以一亿美元高价直接预订两季《纸牌屋》,是因为其首席内容官基于平台用户观看数据,发现了三个关键点:1.英国版的《纸牌屋》拥有大量的观众群;2.大量用户观看并非常喜欢大卫?芬奇的《返老还童》《社交网络》;3. 会看英版《纸牌屋》的用户同样也喜欢看凯文?史派西的电影或者大卫?芬奇执导的电影。
再如在复盘环节,网络电影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在观看一部网络电影中的跳出、回看、拖拽快进、倍速播放等观影行为,还有评论等定性内容,可以非常直观的让片方了解到用户对于具体电影内容的偏好,针对性优化以提升观影体验,向更贴近用户需求的数字化生产模式升级。
科技助力文化成为生产要素与泛产业赋能连接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要素,数字技术创新文化的要素化转化。文化和科技作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二元动力,影响的范围已经远超越文化产业范畴。数字技术助力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从而打破文化产业边界,推动文化要素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提升相关产业的经济附加值,形成在国家文化治理体系下,文化资源—>文化要素转化—>实体产业融合的产业链条。
文化要素的典型形态就是文化IP。中国文化资源博大精深,分类也较为多元,例如包括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文化资源,以及具有文化价值的实物资源(艺术品、文物、历史文物建筑等)等多种类别。数字经济时代,借助于数字技术实现对于文化资源的IP化开发已成为常态,通过将文化资源进行数据化提取和原创性改编等数字化开发,形成IP化的文化要素,能够推动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这种IP化的文化要素呈现以下特点,例如能够通过众创进行二次开发形成新的IP;更迭速度会较快;具有产业价值;能够打破地域限定,实现全球化流动;借助互联网流量平台实现IP影响力的快速扩张等。
数字技术促进文化要素与实体经济共融,激活新消费潜力。数字经济时代,IP化的文化要素与实体产业或场景加速融合,不仅能够延展IP产业链条,同时可形成实体经济新的价值空间。
当前在IP周边衍生授权、内容改编授权、空间场景授权、品牌合作推广等不同形式,都在蓬勃发展。2019年全球授权商品及服务零售额增长至2928亿美元,达到6年来增幅最高水平。从授权类别看,娱乐/角色授权仍是市场份额最大的类别,占全球授权市场总额的43.8%。从授权商品和服务类别来看,实物类服装、玩具和时尚配饰继续领先,软件/视频游戏/应用程序类别、基于实景的娱乐业和服务业都有较快增长。
在IP+文旅领域,例如腾讯的国民级游戏IP曾联动上海豫园、洛阳应天门、徽州古城等地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打造王者千灯会,据调研显示,参与用户强烈感知到相关数字文化IP与传统文化的关联,洛阳、上海相关景点活动期间的客流量环比增长超过5倍。这种IP的线下反哺,不仅创新推动传统文化资源在年轻群体的认同和传播,同时也可以借助IP在年轻群体的流量红利,带动相关地区“夜经济”等文旅消费的人气和体验升级。
同时,基于数字文化IP或内容平台的流量和社交链接,因地制宜提炼地域的特色资源禀赋,融入多元化的数字文化产品进行“触网”融合创新,能够助力城市文化IP打造,反哺线下文旅文创等实体消费。
例如腾讯游戏QQ飞车与贵州文旅达成合作,不仅于游戏双端上线贵州主题赛道,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帮助贵州独特的人文景观与精神面貌跨界出圈。而且还将开发贵州首条游戏电竞IP主题旅游路线和落地举办电竞赛事等方式,实现线上场景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线下场景释放地方产业新动能,探索“电竞体育+旅游文创”助力地方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点击上方图片可以直达
关键词: 中国音乐教育 中国音乐教育网 CSMES 音乐教育 中小学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投资 音乐投资 中音联投资 才艺擂台赛 音乐培训 钢琴 中音联新文旅一带一路艺术小镇 C.CMU艺术小镇 中音联邮箱csmes@126.com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