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来,艺术教育的互联网化,早已不是行业中的新话题。但在中国一级书画家王靖先生看来,艺术教育的互联网化,早已不再是“话题”,而是“事实”,当然这依然是一个值得艺术界认真去对待的命题。
回顾近几年来的艺术行业,无论是少儿艺术培训平台一轮一轮的崛起、跌倒,还是美术院校的实验性学术探索,“艺术教育”这个概念之下的一切,都裹挟在泥沙俱下的互联网浪潮之中,不断向前探索。
2018年各大美院与学术机构都踌躇满志,基于原有的强大艺术教育资源,试图打造跨领域、跨地区,甚至是跨时空的未来艺术教育平台。2018年,我们也看到了诸如“我们为什么爱宋朝”“范景中讲美术史”等热点精品艺术课程的热播,还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制作的“艺术史”“世界著名博物馆经典艺术”“艺术的启示”等数门课程进入教育部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名单,向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开放。
当然,这些互联网时代下艺术教育领域不断在实验的平台和新方式,依然走在被现实印证的道路上。何时能迎来爆发?这样的期待被赋予2019。
互联网时代的学院教育 走向“无界”
2019年下半年,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将会投入使用。作为从创办之初就与互联网时代密不可分的地方,良渚校区将成为国美的 “创新设计学院”,创办思路也承载了一个时代的特殊性:艺术教育如何在一个互联网大数据“智媒体”的时代重新出发?需要用一个新校区去实践。
“国美在2016年提出来一个概念,叫‘无墙学院’‘无界学院’,美院将会成为一个跨平台全媒体社区。”王靖先生向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如此谈及中国美术学院关于艺术教育平台的未来构想。
而这样未来构想,基于问题的核心也是当下中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混合现实等综合性现象构成的新时代——智慧媒体时代。
中国美术学院所在的杭州,本身就是中国乃至全球互联网日常生活的最前线。杭州不止有我们熟知的阿里巴巴、网易,也不止有互联网大会,更重要的是有那些不太知名的互联网世界的基层企业;此外,浙江省把互联网教育当作高等教育发展主推的重要方向,这些因素构成了中国美术学院在“智媒体时代的艺术教育”这一问题上得天独厚的优势。
实际上,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美术学院就成立了两个机构:网络社会研究所和开放新媒体系,这两个机构都是明确以互联网作为其基本命题。由姚大钧主持的开放媒体系是要寻找互联网带给艺术创作的新形态,是基于网络环境的艺术创作。网络社会研究所则是由黄孙权主持,黄孙权本身具有互联网、社会学、建筑理论等跨学科的身份,每年召开网络社会年会,探讨的话题涉及智慧城市、自动化社会、数字生存等华语世界最前沿的学术性思考。
而对于已经来临的2019,对于艺术教育未来趋势的想象和期待,在高士明看来,资源和平台就变得很重要。“更加高技术、深挖掘、长周期、大跨界的艺术计划会出现,通过技术对于所有社会问题挖掘得很深。在我们的艺术工作中,基于艺术家个体经验的观察和表达依然是创作的根本,但是他们感知这个社会的能力会有所改变,这就意味着平台的重要性。”王靖先生谈到,平台所能调配的资源,是单个个体艺术家无法比拟的。
而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的投入使用,无疑直接会创新艺术教育的运行机制,构建“无墙学院”和“无界学院”,实现“学院即社区”、“教育即传播”,打通内外联系,构建新时代艺术育人新模式,并向艺术界所有青年个体艺术家打开。总之,中国美术学院关于互联网时代艺术教育的新形态,已展开双臂,迎接未来。
互联网“无界”带给艺术教育的更直观感受,来自已经取得经验的亮点项目。中央美术学院发起的 “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就是一场关于艺术教育的实验性探索,其方式也是打造一个汇集全球学术智慧的“平台”。
项目自2017年底启动持续至2018年底依然在进行中,最初以一场全球性质的圆桌对话为主体,向全球征集了500个与当下热点问题,并发起全球三十多所艺术涉及院校的的师生共同参与为期两天的现场讨论。累计超过22万人观看了现场直播,并在现场连线问答。之后,圆桌对话中的15位嘉宾与参与院校的的师生共同组成课题组,赴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日本、南非、香港、北京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调研、交流、学习、研究、创作。其阶段性成果和教育实践需要在新一次会议中公开汇报。目前,活动依然保持着鲜活的持续动态。
互联网教育课程不应该是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反而需要更贴切、更符合人性,甚至是对人心理、视觉感悟、听觉习惯等进行深入研究,这是互联网线上艺术教育课程制作的难点,也正是机会。
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细微至发梢,宏大至天地。
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博古观今,尤知人类之所以为世间万物之灵长,实为天地间心力最致力于进化者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