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公布:2018年我国GDP总量达到90.03万亿元。
站上90万亿的体量,不但意味着我国经济规模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而且让我们逼近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更有底气!
现在需要思考的是,踏上90万亿之后的新征程,我们继续前行的动能来自哪里?
国内外的发展经验表明,新动能的持续产生只有依靠——创新驱动、人才强国——这两大战略选项。支撑这两项关键性战略举措又依靠什么呢?那一定只有教育了!
然而,作为面向明天的投资、后天才可能有回报的教育,却是今天烧钱的行当。愿不愿投,是认识问题。但,能不能投,却需要经济后盾。
过去,我们是穷国办大教育,教育成了差钱儿的行当,成了国民不够满意甚至诟病、常常期待大力发展和积极改革的主要民生领域。
未来,我们将是大国办大教育、强国需要强教育,大教育支撑大国崛起、强教育支撑强国梦想!
那么,90万亿之后的教育又会怎样?
更有力的保障:任何时候,教育的持续发展与继续改革都一定离不开强大经济的有力支持。国家能为教育提供多大财力支撑,取决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与经济实力。
越是现代化的教育,越需要更大投入。所以,全世界各国都注重加强对教育的经济投入。
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受到重视程度的通行指标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这个比例是多少呢?虽然没有任何通行性标准,但4%大体上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准的世界性起步线吧。目前,全世界平均水平大体在5%左右,发达国家约6%,即使是欠发达国家也超过了3%。
实际上,我国在1980年代便提出使用这一指标了。
1993年,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时正是提出:在上世纪末要实现4%这个目标。
当时定下的4%这一目标,是参考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欠发达国家在教育投入上的平均水平(4.1%)而定下来的。尽管目标定得并不高,然而,到1999年,我国的这一比例仍只有2.55%,大大低于4%。直到2008年,这一比例也只有3.48%。
所以,差钱儿,成为那个时代教育最苦涩的回忆,导致了后来饱受诟病的教育产业化,慢慢地,教育与教师也就变得不那么体面、缺少必要的尊严。
“再穷不能穷孩子”啊!于是,在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再一次明确提出要加大教育投入,尽快实现4%这个目标。
2012年,达到4.28%,终于实现突破。此后,连续6年全部实现了4%。2016年,教育总投入量又站上新的起点,首超3万亿大关。
从1993年的“追4”、到2012年的“破4”、再到今后的“保4”,无疑是艰苦卓绝的认识与实践相互交织的过程,彰显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坚定决心。
但是,作为一个拥有高达2.76亿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的巨型系统来说,我们的教育投入仍处于较低水平。2015年,美国、德国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例为4.9%,英、法均高于5.5%,丹麦达8.6%。
虽然我们的比例看上去并不高,但是总量很大啊。
按照90万亿GDP来计算,2018年教育总投入至少超过3.6万亿。如果今后两年GDP继续保持6%左右的增速、并确保4%的教育投入比例,教育总投入肯定将超越4万亿。
这一投入总量无疑是巨大的!经济对教育的支撑无疑将更加有力!
教育财政的改善,意味着,教育发展将得到更有力的支撑、教育改革将拥有更广阔的回旋空间——教育条件将得到全面而均衡的改善、教师成为更加体面的职业、学生也将更加阳光地学习并获得健全的发展。
基于强有力的财力支撑,才可提供——
更高质量的普及:现代化的教育将是总体上实现更高质量普及的教育。有相当财力支撑的教育将更加自信地挺进全面普及。
普及,将成为国民最能触感到的、最暖心的教育温度。这就意味着——
教育,成为所有想接受、能接受教育的公民的最基本权利,读书变得越来越唾手可及。
学,成为国民的正常需要与日常习惯,成为世界强国的不竭源泉。
教育普及依靠什么?一靠义务教育的继续巩固,二靠非义务教育的不断发展。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我们便开始了实现9年义务教育的漫漫征程。经过33年的艰苦努力,义务教育已经实现了全面普及。
然而,世界各国义务教育的平均时间为9.1年。美国为13年,英国、澳大利亚和瑞典也达到了12年,法国和丹麦为11年,即使是我们的邻居泰国也有15年。
显然,作为正在向现代化强国目标挺进的人口大国来说,教育是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利器。因此,延长义务教育时间将是时势所趋,人心所向。12年的义务教育将迈步前行。
不管义务教育的具体时限如何确立,教育的普及程度都将更有质量地得以提升。
度量教育普及程度的指标是啥呢?毛入学率,也就是,在某一学年,某一教育阶段的在校生总数占相应教育阶段学龄人口总数的比值。比值越高,当然教育普及程度就越高。
那,我们目前的数据是多少呢?
教育部才公布的2018年数据:学前教育毛入学率81.7%、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99.9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0.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8.1%。
显然,对于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各教育阶段的毛入学率都是较高的,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和初中教育已经实现全面普及,尚未实现普及的就只剩下学前、高中和大学教育了。
虽然学前、高中和大学教育目前都还不是义务教育,但是有了前面所说的财力支撑,以及社会财富的增加、国民接受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的提升,教育会成为所有公民的生活、生存选项,这将加速助推教育的高质量普及。
随着职业教育的深入人心和社会认可,高中教育会得到较快普及。
大学教育呢?过去那么高不可攀!现在,毛入学率才达到了48.1%。似乎,与我们印象中的普及比例至少要超90%相比,还远着呢!
但是,高等教育的普及并不是这么来衡量的。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国际标准是多少呢?50%。
也就是说,只要18-22岁的学龄人口中有超过50%人在读大学就算是大学普及了。当然,数字越高,意味着大学教育普及的程度更高些罢了!
根据经合组织(OECD)测算:目前,全世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的国家和地区有70个;在15-50%之间大众化阶段的有65个;处在15%以下精英阶段的还有60个。
显然,我国高等教育还需要继续发展,但距离50%的普及化标准只有一步之遥了。这就意味着:上大学已不再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反而成为有意愿的普通国民的正常需要。
看来,实现普及稍有难度的在学前教育。难,主要在于学前教育不是义务教育,还缺乏健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
但是,从这几年的发展看,入园难已大大缓解。2017年,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为77.4%,比2016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而2018年又提高了3个百分点,达到81.7%。显然,对于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来说,提升步幅是很大的。
根据《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2020年学前教育毛入学率将达85%,更加接近普及。
学前教育的普及将有力支撑明天的太阳更明亮、支撑国家二孩政策的更有效实施。
普及后的教育是什么样?
财力的有力支撑与智慧技术的强大力量将给教育普及带来更多教育供给变革的可能。
日益普及的教育给国民带来的不再仅仅是教育机会的满足和生存技能的获取,而是对质量内涵的追求、教育类型的选择、个人兴趣的培育、人性与个性的满足,将张扬教育的独特价值与贡献。
高质量,即多元化、品质化,就意味着更富内涵、更充分发展、更加均衡的教育;意味着更能契合国民追求多样化、个性化美好生活的教育;意味着更彰显人性,更少同质化、模板式的教育。
然而,美好教育的实现,不仅需要财力的支撑,更需要有教育家的大力推动。所以,我们还需要——
更加自信的教育家精神。无论从日常的观察,还是从央视2018年《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的最新结果看,国民对教育改革都十分期待。
要推动和实现教育供给侧变革,就需要自信而自励的教育家的上场。可以说,90万亿之后的时代,对教育家的呼唤会更加强烈、期待将更加迫切。
就像经济改革与腾飞需要一大批企业家的推动一样,教育崛起、教育强国的真正实现,必将需要并催生一大批教育家的出现和成熟,而成为国民值得信赖的代表、成就民族不断进步的自豪。
教育是慢工细活,不能跨越式发展,更不能推到重来,需要教育家精神的默默滋养、教育家的静心坚守与适时创新。一批教育家的上场一定是民族屹立、经济兴盛的基石。
教育家精神不仅仅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面对智能技术扑面而来的新时代需要,更是建设现代化强国梦想的需要。
教育家精神为教育注入灵魂,为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提供精神给养,让教育的治理更加精细、精准,让教育的内涵更加丰裕、高扬,让教育的模式更加丰富、多样。
教育家精神,体现的是,博大的民族情怀、远大的理想和对卓越的不懈思量;凝练的是,原创性教育理念与开放性教育思想;充盈的是,把握时代并开创新时代的改革胆略和治校治学主张;收获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成就,并以此推动和引领人类文明与文化进步的力量;满足的是,国民对公平而透明的教育治理的呼唤、以及对培根铸魂的教育气质的渴望。
但是,教育家精神不能凭空想象,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的大胆探索与自信成长。
所以,教育家的产生与教育家精神的出场,不仅仅需要强有力的经济后方,更需要宽松的创新氛围和强有力的机制保障,需要赋予教育家以更大的自主思想、更个性化的实践主张。
有了财力的支持、教育家精神的给养,我们有理由共同期待——
明天的教育更普及、更理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