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艺术与生活 > 作品发布区

少年朴树逃课、休学、家里蹲,院士父亲如何教育出音乐才子

2021-11-30
  朴树有多牛?想必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了。
  出道三年,与金庸、王菲并列入选十大文化热门人物,宋柯为了他专门成立麦田音乐,各种音乐大奖拿到手软……
  少年朴树,更是狂傲不羁。
  身为班长,带头逃课,混完三年高中,最后拼了半条命才考上首师大。结果,上大学后公然与老师作对,逃课、休学、家里蹲、差点去刷盘子……
  从叛逆少年到青年偶像,从辍学回家到公认才子,今天的朴树,离不开他背后的这个男人。
  如果说朴树的一生是神话,那造就朴树的他,堪称传奇。
  他就是朴树的父亲,濮祖荫。
  01▼
  濮祖荫先生,是我国空间探测“双星计划”发起人之一,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朴树的父亲……
  他是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会AGU年度国际奖获得者……
  每一条,都足够他炫耀一辈子,他却和校园里任意一个老年人毫无差别,满头白发,朴实无华。
  濮祖荫出生在1937年的上海,时局动荡,一家人颠沛流离,直到9岁回到南京,才算安稳下来。
  对于少年时代,濮先生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恰好中国结束了上百年屈辱和十几年战争,举国上下一片欣欣向荣。
  “我们一心一意学习,把考大学和国家的名言联系起来。”彼时的他在最好的年纪,遇上了最奋发的祖国。
  也正因此,他选择了五四运动的摇篮、科学民主的发源地北大。
  初次踏入北大,他就被北大“大师有大师的风范,青年老师有青年老师的风采”深深折服,励志要将终生献给北大,献给自己热爱的物理科学。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从1962年毕业至今,从留校任教到退休,他一生致力于教书育人,学术研究。
  作为学者,他一丝不苟,勤勤恳恳,时至今日,朴树仍记得,“小时候很多次半夜醒来,都见到父亲在工作。”
  他发表和合作发表的论文高达270篇,SCI引用2600多次……
  作为老师,他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一定要把颗讲透讲好”,是他给自己的目标;
  为了讲好电磁学,他听完了同行老师的所有课程,把出书教授家的门槛都踏破了;
  一位学生在网上留言道:濮老师的电磁学课生动活泼,他似乎知道你想听什么,总是能抓住你的注意力。
  学生只知道电磁学课好,却不知道他的备课书上密密麻麻全是问号。
  这样的痴迷与认真,在如今对待音乐的朴树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也是他给朴树最好的家教——言传身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他将一生献给科学,看似疏于管教儿子,却用最好的方式给了儿子影响他一生的人生态度。
  只是,生活成长在北大家属院,濮家的孩子,却走了最“离经叛道”的道路。
  02▼
  小时候的朴树,无异于家属院的其他孩子,听话乖巧、成绩也好,班长、中队长都当过。
  尤其在哥哥以8分差距无缘北大附中时,他更被寄予厚望。
  然而,他最终还是以0.5分的差距落榜。从小一路平坦人见人夸的朴树遭遇到了人生的第一次残酷现实。
  也是这一次打击,为朴树后来的青春期忧郁症埋下了种子。
  尽管父母什么都没有说,朴树却觉得脸上无光,“真是觉得低人一等,你没考上,你爸妈都没法做人。”
  上初中后,偶然一次姨妈来家里住,对朴树的母亲说,好像很久没见朴树笑过了。
  身为妈妈的刘萍隐隐觉得不对,便带着儿子去看了心理医生,诊断结果是青春期忧郁症,测试结论“差3分变态”。
  那个年代,去看心理医生,在很多人眼里相当于间接承认精神病,哪怕是现在,也依旧有人抵触。
  而在父母的眼里,孩子的健康快乐远比外人的眼光重要。
  后来的朴树,开始“离经叛道”,身为班长,却带着八个同学逃课,结果自是被撤了班长。
  此后,朴树开始不合群,话少,失眠。
  唯一的慰藉,是哥哥留下的吉他,也是这把吉他,为他打开了全新的世界。
  甚至,把父亲给他买的游戏机偷偷卖掉报了一个吉他班。
  不可否认,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里,儿子如此,说是“不务正业”毫不为过。
  而在濮教授的眼里,“我自己不懂音乐,但我尊重孩子的兴趣,音乐是他的生命,正如学术是我的生命。”
  不出意外,朴树没有长成“小濮祖荫”或者“小刘萍”,或者说,濮家的孩子都成为了自己。
  中国式家庭里,所谓“好的人生”,大都是走父母认为“好”的路,可是,子女仅仅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而非意志的继承。
  大学的第二个学期,朴树再也找不到读书的意义,毅然决定休学,他回去问父母。
  父母只告诉他,你长大了,你的决定你自己做,但如果你问我们意见,我们是反对的。
  尊重孩子这件事,对于大多数父母并不容易,但朴树的父母确实做到了。
  儿子的决定,尽管在他们看来幼稚,却并没有阻止。但父亲仍悄悄地奔走一个月,为他保留学籍一年,他怕儿子哪天后悔了。
  在对儿子的教育中,他们给足了自由和尊重,只为他健康成长。
  退学后的朴树,浑浑噩噩地过着每一天,如同大多数普通的年轻人,轻浮、狂热、不靠谱。
  这个年代的父母子女之间不可避免地少有沟通,但父母也没有给他任何压力,任由他过着自己想过的日子。
  休学在家的朴树,偶然一次看到母亲自愿报名去当知青的经历,明明一路颠簸苦不堪言,但她们却一路唱歌,满心兴奋。
  那是他第一次看到,一个人做一件事情什么都不为,什么都不畏,只为了心中的热爱。
  直到两年后的一天,父母试探地问他“要不你去刷盘子?”这时的朴树才意识到,年轻,并不意味着无需代价。
  03▼
  1996年,也许是生计,也许是压力,朴树开始尝试卖歌,第一次,就是麦田音乐。
  很快,朴树出名了,回家更少了。有一年,朴树回到家,妈妈刘萍对他说,“我听了你的歌,你这两年是不是过得不开心?”
  朴树一下子就哭了,原来父母看似“放手”,依旧处处牵挂,藏着最深沉的爱。
  在粉丝的眼里,朴树是不能笑的,而在他们眼里,朴树笑了他们才放心。
  他们记得儿子的第一张专辑是什么时候发的,也记得儿子的《生如夏花》之后10年没有出专辑了。
  所以当2013年儿子开第一场在家乡的演唱会,他们悄悄地问儿媳妇,要银行账号。
  他们不知道演唱会门票多少,便想着给她打五千块,“买两张票应该够了吧?”
  做了一辈子学术研究,已是古稀之年的二老第一次踏入与学术相去甚远的世界,他们怕世界忘了儿子,要去给儿子增加两个观众。
  成名后的朴树和父母之间,如同两条平行线,在公众的视野里毫无交集;
  但在人生选择上,又大相径庭,同样真挚坦诚,同样淡泊名利,同样坚韧独立。
  人到晚年,他们早已学会放手,得体退出,这样的相处之道,何尝不是父母子女之间的最高境界。
  也是这样的放手,才让朴树一直感恩,一直努力着。
  2017年,《猎户星座》问世,被问及创作初衷时,不善言辞的朴树憋了许久才说,“因为我的妈妈。”
  “妈妈,我希望你活得长久,能亲眼看到我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这一年,朴树44岁,但依旧像个孩子。
  一路走来,朴树的父母像传统父母一样,和儿子的沟通不多,却满心牵挂;
  他们又不似传统父母,给足其自由,任其生长,让他自己“找到梯子,翻过墙,发现更美的风景”。
  关于教育,无数的家长在追求着孩子功课的第一名,追求着他才艺多样、奖状无数、学习优异。
  在网络上,有这么一句话:“你进入不了重点高中,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这辈子就完了。”
  至今,这句话仍是无数父母践行的标准,这就是他们眼中的成功。
  可是,所谓成功,是为了什么?成功之后又将如何?
  多数父母没有教过孩子这个问题,甚至,他们自己也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
  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不在乎外界的眼光评判,尽己所能,在自己热爱的事情上发光发热,自己给足自己幸福感,难道不是成功吗?
  少有父母能意识到:孩子,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父母的影子。
  资料来源:
  北大人物:《濮祖荫:祖法先哲荫及后学》
  《鲁豫有约:访谈朴树》
  《如是——朴树:奄奄一息过,才是真的我》
 

 

0

  • 上一篇:原来好的家庭音乐氛围是这样的
  • 下一篇:失眠、焦虑、压力山大?不妨试下中医+音乐治疗,身心同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