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艺术与生活 > 作品发布区

他用巴赫的音乐,抚慰疫情下人们内心的伤痛

2021-06-27

  舞台上,一把大提琴演奏着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多媒体画面中,戴着一次性透明手套的音乐家们抚摸他们心爱的乐器闭目沉思,那无奈和期待的表情令人心碎。手套下的双手仿佛被戴上了枷锁,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沉默了的音乐也只能在他们的冥想中展开金色的翅膀。这是大提琴家杨锰为2021年即将开启的国内巡演设计的多媒体融合舞台,画面中那些戴着手套的外国音乐家仿佛在借助杨锰的手倾诉他们内心的寂寥、无奈和渴望,杨锰则用巴赫的音乐抒发音乐家们的内心世界,抚平在场每一位观众的内心伤痛……
  去年疫情初步缓解,剧场还只能允许30%上座率之时,杨锰就一口气进行了9场大提琴独奏音乐会巡演,演奏巴赫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中的三首。这套以“曙光”命名的巡演,一路赢得观众好评。杨锰还记得最后一场在厦门,卖座上限已经逐步解禁到了75%,“观众好久没有听现场音乐会了,热情爆棚,返场四首还是下不来。”也正因去年巡演反响极佳,各地纷纷向他发出邀请,于是杨锰又策划了今年4月30日起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济南等多座城市的巡演,他将“曙光”的三首半套的音乐会曲目“升级”到全套——“《沉默的音符》巴赫六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多媒体影展沉浸音乐会”。
  纪念恩师冥诞一周年
  从东景苑出发
  一个晚上演奏全套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对任何一位大提琴演奏者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不仅需要过人的体力,还要明智分配体力以保证全程精力集中、技术不走样,自始至终抓住观众的心让他们沉浸在音乐之中。
  在华人大提琴家中,在一场音乐会上演奏六首全套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只有马友友。而中国籍的大提琴家,杨锰当属第一人。与大多数独奏家不同,杨锰出身乐团大提琴声部首席,虽然在乐团圈内堪称翘楚,且经常会在协奏曲中担纲独奏,但在追逐大牌明星的时代,乐队出身的独奏家要想得到观众认可,难度远比独奏家大得多。
  《沉默的音符》2021年中国巡演的首场音乐会并没有像后面的场次那样选在各个城市的大剧院、音乐厅,而是选择了北京沙滩一带胡同中仅能容纳一百多位观众的东景苑——一座早已废弃的明代皇家寺庙,后经改造成为文化休闲园区。没有多媒体,只有杨锰和一把大提琴。他将这个巡演的首场献给去世一周年的恩师林恩·哈瑞尔(Lynn Harrell)。
  杨锰与老师哈瑞尔
  林恩·哈瑞尔是大提琴世界的传奇巨擘,小时候就以音乐神童而闻名天下,未成年即遭遇父母双亡,一个人拎着箱子寄人篱下。他18岁通过激烈竞争赢得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的大提琴首席职位,成为美国乐团历史上最年轻的大提琴首席,在美国乐团圈内轰动一时。20岁首次登台卡内基音乐厅,《纽约时报》赞他,“骨子里就有音乐,还有一种比他年龄大两三倍的大提琴演奏家都羡慕的技巧。”林恩·哈瑞尔一生充满传奇,他拉乐队与拉独奏一样享誉欧美乐坛,他的教学也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美国几个顶尖大乐团的大提琴首席都是他的学生。哈瑞尔晚年曾多次造访中国巡演并在演出城市举办大师课,这其中牵线搭桥的正是他最亲近的中国学生杨锰。
  1999年杨锰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毕业时,拿到了美国密苏里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在那里他遇到来上专家课的林恩·哈瑞尔。下课后哈瑞尔就对杨锰说:“你在这里一毕业就赶紧到我这边来。”2003年,杨锰来到莱斯大学跟随哈瑞尔攻读硕士学位。杨锰在上音附中练就了出色的演奏技艺,加上自小离家在异地学习,自我管理能力非常强,他的音乐才华和综合素质很快就得到了林恩·哈瑞尔的赏识,在第二年就开始为大师做助教。“那时老师正处在事业的巅峰,有时整月不在,我还是个硕士在读生,他的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都要我来安排课程。那时,老师就把家里的大门钥匙交给我,让我在他家练琴。有一年圣诞,他带我来到家中的一个房间,指着那一整面墙上的唱片说,‘你随便拷贝!都是我的录音。’从独奏到协奏曲再到室内乐,足足有上千张唱片。”杨锰简直不敢相信,这么多的录音制品竟然全是大师的演奏,“我就闷在他家里一整个圣诞节都在拷贝音乐,太珍贵了!很多作品可能只有他演奏过。”
  杨锰与哈瑞尔
  2003年5月,杨锰搬到莱斯大学,但距离新学期还有三个月的暑假,杨锰就问哈瑞尔利用这三个月时间可以学习什么。哈瑞尔说,“我知道你的技巧方面已经不需要什么了,我给你布置5部歌剧,等开学时我会从5部歌剧的CD中随便挑一张从中间播放,你要告诉我这是哪部歌剧、剧情是什么、正在发生什么。”杨锰慢慢才明白哈瑞尔的眼光有多精准,尤其能够针对亚洲学生技术强大但并没有抓到音乐真谛的短板进行教学,“我还没跟他正式上课他就一眼看到这一点,然后直接开出药方。”哈瑞尔希望杨锰深刻理解每一件乐器都是从乐队中发展出来的,而乐队又是从歌剧中发展出来的,它们的本初都不是独奏乐器,而是用来为人声伴奏。“还没有开学,老师就先给我打开了另一扇门。”对老师敏锐的洞察力和远见,杨锰至今钦敬不已。
  从美国到北京
  一路大提琴首席
  “老师就是从乐队干起的,而且在美国能够拉大乐团是非常荣耀的事,所以我给老师做了三年助教,还没毕业就考上了孟菲斯交响乐团的大提琴首席。那一年我还不到30岁,是美国交响乐团中首席大提琴最年轻的一个。”杨锰说那个首席的位置竞争激烈,120个人考了4天,一轮下来剩下的“武林高手”都是熟面孔、老对手,杨锰最终胜出,非常不易。
  进入乐团后杨锰一帆风顺,但计划赶不上变化,2008年因母亲身体有恙,出国10年后杨锰第一次回到国内,在北京陪伴母亲。正逢中国爱乐乐团招聘,杨锰决定留在北京陪伴母亲,很快就顺利通过了招聘。就这样,杨锰回到国内在中国爱乐一口气拉了两个乐季,也在这里收获了爱情。
  2010年国家大剧院成立管弦乐团,杨锰被这个乐团平均27岁的年龄构成所吸引,“乐团年轻人多、牵挂少,可以更加专注在专业上。”于是,他又考进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因为我在美国乐团拉过,英文比较好,每当乐团邀请国际一线指挥名家,排练时我会主动为乐团义务做翻译。”杨锰很享受在大剧院的时光,他还和陈萨、宁峰组成了北京三重奏,在大剧院高密度的音乐会、歌剧演出间隙演出室内乐音乐会,“每次大剧院的任务结束,我们仨就赶紧做一个全国巡演。那时候,国内还没有这样高标准的三重奏组合,而且室内乐排练非常消耗精力和时间,我们坚持了三年。”
  2013年底可爱的女儿降生,在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彻底打乱了杨锰的工作节奏。夫妻二人各在一支中国顶尖乐团中,演出任务异常繁忙,疲于奔命的杨锰终于在2016年选择离开乐团,“我连下家都没有找,就回家带孩子了。”机缘巧合,2018年中央音乐学院正大规模为教师队伍引进新鲜血液,杨锰以令人信服的实力成为央音正教授。杨锰承担了从附小、附中到本科“一条龙”教学,今年又升级为硕士生、博士生导师,两年多来他全身心投入在教学中,学生中已有五个国际比赛一等奖,五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额外的收获则是,离开乐团时间一长,作为独奏家的演出邀约就多起来了。
  一百个人演奏
  一百个不同的巴赫
  去年独奏会上的半套组曲,杨锰用诗朗诵作为衔接串联,今年巡演则是用莱卡签约全球音乐摄影师乔治·雅明摄影作品创作的多媒体影像与杨锰的演奏进行现场互动。将巴赫与疫情下的音乐家主题摄影作品做多媒体融合,是极富想象力的创意。在杨锰看来,巴赫的音乐具有心灵的治疗功效,他希望能用巴赫的音乐抚慰疫情下人们内心的伤痛,让曙光照耀,希望永存。六首组曲在这套音乐会上各有自己新的命名,第一至第六组曲分别为《无的境界》《沉默的音符》《光华里的歌者:生命的礼赞》《深夜里的聆听者:成长的历程》《曙光里的耕耘者:眷恋的舞台》《曙光微露,希望永存》。
  “巴赫创作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并非一气呵成,不同时间段他在创作时的思考方向不同,这本也不是为一场音乐会而创作。作为演奏家,就必须为一个晚上的演出找到合理的逻辑结构。”杨锰介绍,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并没有留下手稿,今天流传下来最原始的谱子是他第二任夫人抄写的。今天大家使用的谱子都是经过各个演奏名家编辑过的版本,里面有大量的功法、指法、句子的说明和连线。杨锰使用的是巴赫夫人抄写的版本,这个版本没有各种各样的标记,就像我们木版印刷的古书没有标点符号,如何断句完全靠演奏家自己的理解,而断句直接关系到音乐的呼吸、节奏和风格呈现,这也是为什么一百个人演奏巴赫会是一百个不同的巴赫。
  因为疫情原因,原定于6月13日的音乐会,将延期至8月15日进行,敬请期待!

0

  • 上一篇:《小舍得》里的一幕,暴露了音乐教育中最大的悲哀
  • 下一篇:这位福清哥了不得!4次登上世界最高音乐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