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 受访者供图
37岁的80后重庆美女李锦曾是一名古筝培训老师。在培训孩子们的过程中,她发现学习古筝、钢琴等乐器的孩子越来越多,便一边搞培训一边搞起了乐器销售。经过十四年的沉淀和创业艰难,如今她手下的乐器培训老师已有20多人,销售人员10多名,一年的营业额约千万。她是如何抓住商机创业成功的?日前,记者进行了探寻。
创业
14年打造成功乐器城
11月7日,记者来到九龙坡区某百货三楼,李锦开设的锦绣乐器城就在这里。近400平方米的乐器城里有10多间乐器培训教室,钢琴、古筝、吉他、琵琶等乐器被错落有致地摆放在乐器城内。“每天都有三四十名孩子来学习乐器。”李锦说,教这些孩子们的老师,都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且教学经验丰富。
“2003年初,我创办了锦绣琴行(后更名为锦绣乐器城)搞古筝培训,其他的培训机构都叫某某培训学校,某某艺术学校,我觉得有一些土,于是就把自己的名字融入到了培训学校的名字里。第一学期,我只招到了10多个人,这些学生的费用连房租都不够,为了节约,我自己到处发宣传单,请不起清洁工,就让自己的母亲当清洁工,培训老师请不起,就让自己也是学音乐的亲妹妹来免费当老师。”李锦说,在这十四年里,她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中途也有想过要放弃,但是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随着培训的声乐项目渐渐丰富,来参加培训的学生越来越多,向李锦咨询乐器购买事宜的学生也多起来。时间一长,李锦干脆将买各种乐器的“攻略”贴在教室里,让家长自己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后来,李锦的培训学校名声逐渐打响,2014年,有人找到李锦,请她在九龙坡区一家百货商场里开乐器城。“我看了一下地方觉得还行,学生也有对乐器的需求,于是就开始了边搞培训边销售乐器。”李锦介绍。
据了解,锦绣乐器城的年营业额如今已经达到了每年一千万元左右。
管理
每周开教学会研讨老师教学效果
从一位只专注于声乐培训的古筝老师成长为集教育培训与乐器销售为一体的声乐机构管理者,这是一个很大的身份转变。李锦这位80后美女老板,是怎样管理这家机构的呢?
她告诉记者,机构每一个月会给孩子们举行一次汇报音乐会;每一年每个老师都有一场他们自己的教学音乐会。为此还专门在机构中设置了一个小型舞台,这也方便了平时做一些汇报演出。
而且老师们每一周会定期进行教学会,特别是针对一些新来的老师,大家会在教学上对其教学方式和效果进行研讨和帮扶。乐器城也会支持机构的老师出去跟着大师一起学习。
但相对老师的专业来讲,李锦更看重老师的人品。她认为,一个老师如果连人品都不够的话,就算技术再高,也教不出优秀的学生。
她说:“老师的人品主要是看品德,我自己教学多年后发现,每个孩子如果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够好,老师要善于发现并指出,如果老师心态不好,就不会提出来,这就是看老师有没有用心,负不负责任。接着就是对于教学秩序,比如老师上课有没有迟到,上课有没有玩手机,在个人娱乐和教学冲突时,老师进行的选择是什么,这些我都会比较看重的,毕竟教师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责任心上。”
信念
坚持普及音乐教育
“我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我由衷的希望我们机构的孩子是一个全方面发展的孩子,不是机械的只会弹考级那两首曲子。我更希望他们通过我们机构老师的一些培养和一些指点,最后能加强个人的音乐素养,做到真正的喜欢音乐,真正的懂音乐。而不是说就只会弹两首曲子。我不希望有这样事情发生。作为一个音乐人来说,我们本身要做的就是普及音乐教育。”李锦告诉记者,她不希望孩子和家长们走向音乐的误区,不希望孩子们学钢琴学古筝就是为了考级。
对于未来,她说:“其实我也没有什么所谓大规模的或者很宏伟的目标,只是想继续在锦绣乐器城这个地方把音乐传承下去,我就想着把我这一亩三分地做好,这样再做二十年,三十年,甚至四五十年。”
成功秘诀
创业贵在坚持
回顾自己走过来的十四年,李锦认为自己能成功,并没有啥成功秘诀,但非要说有成功的秘诀,那就是贵在坚持。
李锦告诉记者,她不是简简单单的为了赚钱而搞培训,而是以坚持普及音乐教育的态度在培训。正是这种精神,在李锦的带领和努力下,锦绣乐器城获得了很多全国大奖,如在2017斯坦伯格国际音乐节暨全国青少年钢琴大赛,锦绣乐器城获得优秀赛区奖,在第四届重庆古筝比赛暨第四届国际青少年古筝比赛上被评选为优秀培训基地。有了这样的成绩,慕名而来的学生越来越多。
李锦说,培训加销售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一批优秀的培训老师,没有过硬的培训能力,就没有好的销售,有质量可靠的乐器,才有良好的口碑,才有更多的学生愿意来学习。
“由于我们有很强的实力,以及专业的培训能力,11月7日我们成为中国音乐学院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重庆市考点。”李锦说,这是对她音乐的肯定,对培训执着。
专家点评
创业要一步一个脚印
不能好高骛远
重庆工商大学商务策划学院骆东奇院长介绍,现在各大高校开启了双选会,很多大学生瞄准的是五、六千甚至八、九千的月薪,“就业和创业都是一个道理,需要从现实出发,讲究脚踏实地,每一个‘现在’叠加起来,就成了‘未来’”。
上游财经·重庆商报记者 郑三波
责编郑亚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