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产品与品牌 > 市场研究

博览会 | 全产业链视野下,高校该如何培养音乐行业的人才

2018-05-28

       冯亚,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音乐学博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研究领域:音乐传播、音乐评论、音乐教育。
       以下整理自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冯亚女士于小鹿角·中国音乐财经博览会的演讲内容:
       感谢小鹿角,其实这个报告是我的同事赵志安教授写的,因为他今天临时有事要开会,所以不能到场,我代替赵教授给大家做一个汇报,这是他的一个研究成果。
       我们中国传媒大学有一个跟音乐有关系的学院,这个学院主要培养的是音乐传媒的人才,有一些跟音乐产业相关的课程和领域,赵志安教授他主要做音乐产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
       关于我们大力发展音乐产业人才的培养,国家于2015年11月正式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我国音乐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这里提出来了对音乐产业中(人才培养的)长期规划。
       这是我们统计的截至到2017年中国音乐产业在所有文化产业行业当中的一个规模的百分比,音乐产业占到了8%,体量不是很大,但是发展很快。


       音乐产业是一种以个人创意发展为基石,不断实现其音乐创意价值的文创产业,人才是音乐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我们把音乐产业的人才分为几大块,由原创,也就是我们说的动力核心层,一直到拓展层一共是四层。它的动力核心层就是我说的音乐原创,所有的音乐产业都跟音乐的原创有关系,跟它相关的就是核心层,比如说音乐演出、音乐图书、数字音乐、实体唱片还有音乐版权,这是核心层。关联层就是音乐的教育培训和乐器、音响,还有拓展层比如卡拉OK,比如音乐的中外交流,广播电视音乐等等。


       跟这些相关联的对应是这种音乐人才不同类型的需求,对于音乐产业人才的类型我们把它划分为了几大类,比如第一类是音乐产业,音乐演出的产业,这些音乐会、音乐节、演唱会等各类演出项目的创意、策划、项目执行、剧团、乐团管理,还有这些商业演出的运营以及融资等等。第二个是唱片的娱乐产业,比如出版发行、专辑的制作、艺人经纪,还有策划、项目执行、创意等等。数字音乐产业方面,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实际上它是蓬勃向上的一个领域,(涉及的人才包括)各种APP的创意、设计、运营、线上线下等等(方面),这种音乐资源的链接,拓展到了音乐课程,还有音乐人才培训等等。
       相关的还有音乐版权,经纪管理,版权是我们近些年来国家比较重视的知识产权的一部分,这方面其实也是需要很多的人才,包括对音乐大数据的编辑等等。
       音乐产业另外一些类型包括传统的音乐产业,纸版的图书出版发行,以及数字图书的出版编辑,还有乐器的销售,乐器线上线下的教学培训等等。
       我们会发现近些年来,应该说是近两年我们发现我们的乐器售卖,乐器销售已经突破了传统店面的销售,你会发现在网上乐器销售是比较热门的。另外还有专业音响的产业,比如录音棚,比如舞台专业音响装备开发,还有智能音响开发。


       而且我们知道现在在蓬勃兴起的各种特色小镇建设当中,有一些特色小镇的建设就是和音乐有关系的,比如有一些音乐小镇就主打音乐的录制,录音棚的这种建设等等,这些应该是一个比较蓬勃的产业。
       还有音乐教育培训产业,大家觉得跟我们音乐产业关联的比较少,传统的我们认为音乐教育在咱们中国是事业部门,是由政府管理的,我们会发现随着们素质教育的推进,由政府来管理和政府来投资的这个局面已经有比较大的改观了。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今年的两会期间教育部长陈宝生走部长通道的时候,记者们对他的提问就三点,大家呼应比较强烈的社会大课堂这些,已经在大中城市的基础教育中有所突破了。所以我们预测在今年以后的若干年,关于音乐的教育培训,包括社会音乐教育,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稳定增长的市场。包括广播电视音乐产业,从业者可能略有萎缩,但是他们可能转化去到了其他平台,比如网络的视频平台。
       不过高级的管理人才,项目的创业人才,包括项目执行人才,这些都是(目前)挺短缺的。为什么呢?因为这种短缺跟我们目前培养的人才所具有的素质存在不对等是有关系的。音乐产业的人才需要一些共性的素质和一些特殊的素质,音乐产业是将音乐转化为生产力,我们认为音乐产业不同产业链的从业人员,他必须首先具有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但同时那样又必须要具备这种能够通观全局的能力,而且还要具备某一个领域里面的经验,这样才能应对这个专业,或者应对这些不同的,尤其是新兴的领域。
       为此,我们把音乐产业人才的素养特征归为几大类,有品德素质、经营管理、创意特质、成就欲望,(宏观行业知识和能力)应该具备有音乐素养、传媒意识、信息技术、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版权知识等等,人才应该是不断更新的。
       但是不论如何更新,我们认为这些从业者他首先应该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这也是我们发现目前一些行内的工作者他所欠缺的,比如说我们经常在一个论坛里看到有一些从事音乐产业的,或者说是从事娱乐业的这些工作者,他们可能对于市场、对于这种发行都比较擅长。但是我们发现它的核心音乐素养是欠缺的,所以他对这个项目的价值判断,可能是有偏差的。这就要求我们高校的音乐产业人才培养,在体系和模式上要做一些调整。


       其实我们高校培养的音乐产业人才,一是数量上事远远不够的,二是质量上是有欠缺的。在2016年的中国音乐产业高峰论坛上我主持了一个音乐人才培养的板块,我当时问了中唱的侯总一个问题,我说侯总一般来说学校里面流行这样一句话,你们高校里培养的音乐教育的师范生到了我们学校以后,他是一个半成品,我们不能马上用,我们要经过打磨,经过导师的引领,他才能上岗。我说我们的唱片业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呢,侯总就毫不客气地告诉我,他说你们的高校培养师范生还是半成品,他说我们中唱在全国最优秀的音乐院校招来的优秀毕业生到了我们中唱一般要培养六年才能上岗,我们千挑万选来才到我们公司的,也是不能用的,而且一年两年都不能用,要培养好多年才能用。所以我们现在的供需其实是矛盾的,一个是量上的矛盾,另外一个就是应对行业,应对市场我们教育是有一些滞后的。
       包括我们的学科建设,包括我们的专业建设,包括我们的人才培养现在都还是在摸索当中。不知道各位知道不知道,近些年比如说在高校可以有两年制的专业硕士,两年制专业硕士应对于我们这个偏技能的这样的市场需求,我们希望通过两年就有突出的技能能力的研究生。但是目前看来,我们在培养过程中还是有很多问题的。当然跟国家的学位的设置有关系,但是也跟我们高校应对市场的反应比较慢有关系。
       其实我们现在一直在探讨,包括今天赵志安院长他没有来参加这个会,就是因为他要参加另外一个关于人才培养的会议,是我们学校的一个会议。其实我们也在力求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不仅仅做一些思考,还要做一些实践。比如说中国传媒大学就在不断地聘请业界的导师参与到人才的培养。这是我们的一个愿景吧,我们希望高校能够培养产学研一体的人才,我们会在课程上,会在学位上,会在学分上进行一些改变。
       目前关于音乐传播的人才,国内有两家比较著名的比较专业的高校,一家就是中国传媒大学,另外一家就是南京艺术学院,他也有音乐专业。另外我们所有的八大院校就是音乐院校,中国音乐学院等八所高等专业院校,基本都是有建立艺术管理专业。但是他们培养的人才,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上还是有一些差异的,当然这个也在不断地探索当中。
       这是我们今天的一些思考,比如从产学研一体的机制需要建立,另外是不是我们以后也可以培养一些项目制的人才。其实我们提建议不仅仅是这些重点院校,那种二本院校,甚至高职院校都可以培养高质量的音乐人才,可以培养短频快的人才应对我们的市场。
       我们也在探索,是不是以后可以建立项目制的,还可以建立那种订单式的。我们在提倡比如说民办高校就可以办一些有学历的,但它是订单制的,应对于这样的一种数字媒体管理,还有应对于简单的这种电子音乐的制作,其实都可以做一些。这是我们的一些思考,希望对大家有些许启发,谢谢。
本周轮值编辑:宋子轩

0

  • 上一篇:VIP陪练参加“寻找中国创客”年度路演
  • 下一篇:乐器智能化或成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