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英国管风琴家科曼设计的铜版画《作曲家太阳》,将巴赫居于画面的中心,而其他伟大的德系作曲家,如亨德尔、格劳恩、海顿等,均以光束的形式辐射在巴赫周围。据说,海顿亦认可这样的设计,称巴赫是“一切真正音乐智慧的源头”。
《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被音乐史学家认为是复调音乐大全,在这里艺术技巧的解决已达到复调音乐的顶峰,他几乎已经穷尽了复调音乐的各种可能,又解决了和声与对位之间的冲突和旋律与复调之间常常发生的混沌,使音乐求得平衡。这里有凝练鲜明的主题、层出不穷的音乐创新、无穷无尽的表现方式,通过这些精湛的音乐技巧表现出了巴赫的精深的思想和热情奔放的情感。
巴赫晚年已经不再希望谋取更高的职位,为他子女众多的大家庭多挣一块面包,他已经有四个儿子做为音乐家而名扬天下,对这一点他心满意足。他不必再为请假去巡回演出而伤脑筋,因为人们欣赏的只是他的技巧,很少有人听懂他高深的音乐。这时的巴赫主要潜心于总结他为之求索一生的复调艺术,留下的是两部遗产,《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
当庄严神圣的管风琴声在教堂里一遍又一遍的回响着,毋庸置疑,那是巴赫在歌唱。管风琴,是最能体现教堂建筑空间感,也是最能体现音乐塑造力的乐器。魏玛时代的巴赫正值青壮年,音乐风格充分洋溢着青春的热情,这在他着名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bwv565)表现最充分。
这首作品堪称是管风琴乃至西方音乐史上最重要、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它呈现热烈奔放的精神,成功实践了关于曲式的诸法则。整首托卡塔由一个单一但却极其生动的基本乐思勾连起来,乐段行进恣意大胆,如海浪一样在空中翻滚着,一浪接着一浪向前涌动,有无穷动的力量与气势磅礴。赋格中由分解和弦构成的插入乐段,则让整曲的高潮部分荡气回肠。
《c大调前奏曲》
《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键盘音乐中最伟大的作品,被誉为音乐上的《旧约圣经》。被誉为"欧洲近代音乐之父“。他对欧洲音乐贡献很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就是创作了十二平均律。虽然在巴赫之前已经有人发现了平均律的理论,然而真正在音乐上将平均律付诸实践的却是巴赫,他将八度音程平均分为十二个音来调律,使得音乐的转调变得非常简单和方便。
在第一集中,巴赫写道:“为了使好学的年轻人从中得到启发,让他们在这些技巧中消遣”。这首《c大调前奏曲》就是第一集的第一首作品,这也是琴童必弹的一首巴赫键盘作品,要学弹这首曲子并不难,但弹好绝不简单。
该曲采用琶音形式的织体,并以此贯穿全曲,节奏上几乎没有变化,分解和弦在每一小节都反复出现一次(除了终止)。全曲无明显的旋律,和声节奏保持一小节使用一个和弦,乐曲使用的和弦及和弦序进关系属共同手法时期的类型,即以三度叠置的自然音体系上的三和弦和匕和弦,并采用强功能根音序进关系。
《勃兰登堡协奏曲》
作品中最为别出心裁的地方在于,巴赫并没有按照当时传统协奏曲的做法,将一组同类的独奏乐器作为中心,六首协奏曲的风格迥异,不仅乐器组合彼此不同,而且协奏方式也各异。
《勃兰登堡协奏曲》创作期间也正值巴赫艺术生涯的巅峰时代,所着作品丰富且优秀。在这组协奏曲中,巴赫以鬼斧神工的熟练技巧展开动机,而除了创造纯粹的欢愉之外无其它刻意的目的。他动员了当时所有可能的乐器编制,同时更借助了巧妙的乐思应用,可以说,巴赫用这首作品把大协奏曲这种当时已经趋于过时的体裁推向了最后的高峰。
《哥德堡变奏曲》
《哥德堡变奏曲》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首看似平常的作品,实际上从变奏曲内容、结构、变奏手法等方面做了极其精细的布局,从侧面反映了巴赫的音乐掌控力和音乐创造力。
《哥德堡变奏曲》堪称钢琴曲中的“珠峰”。作为古典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的,也最伟大的变奏曲,《哥德堡变奏曲》长达32段,由1首咏叹调主题、30个变奏和主题重现组成。它对演奏家的技巧和悟性都有着巨大考验,历来几乎每个钢琴家都将演奏这部作品作为艺术生涯的一个里程碑。
《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
世上技巧绝伦、难度高超的小提琴曲数不胜数,唯独巴赫的“小无”,也即——《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其演奏难度已经成为一个“神话”,被称为“小提琴圣经”和“小提琴家试金石”。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一共6首,bwvl001—1006,大约于1720年作于德国的克滕。这6首奏鸣曲与组曲,巴赫设计了小提琴表达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它们构成了巴赫小提琴音乐的颠峰。在巴赫之后,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很少有人再创作,是因为再也无法逾越这座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