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河到长江》主题音乐会” 并开启全国公益巡演
2021-07-04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7月3日,由上海音乐学院党委,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州委、州人民政府与上海市援青办积极合作,共同打造的上海音乐学院文化支援果洛藏族自治州项目“手牵手·心连心——《从黄河到长江》主题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学院歌剧院公益首演。由此拉开之后西宁、果洛、北京等地全国公益巡演的帷幕。当天,上海音乐学院和果洛州正式签约,上海音乐学院授权并支持青海省果洛州教育局在西北地区开展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考级活动。
据悉,该项目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奏响民族团结凯歌,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保护理念,“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和黄河文化的生动实践,更是挖掘时代价值,坚定文化自信,繁荣文化文艺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
手牵手•心连心——《从黄河到长江》主题音乐会分为“源”“远”“流”“长”四个篇章,内涵丰富、看点十足。原创钢琴与民族器乐组曲《黄河源》拉开音乐会序幕,果洛州民族歌舞团“阿尼玛卿组合”首次亮相,以中西合璧、民族器乐与原生态人声的特色组合,将钢琴和古老神秘的藏族乐器巧妙融合,用天籁之音完美演绎从黄河源头到长江入波澜壮阔的历程。
组曲创作核心为“保护母亲河”,赞颂真、善、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品中,可感受果洛地区民族音乐的浓郁风味及《格萨尔》史诗“说唱”旋律的天籁之音……
“阿尼玛卿组合”是果洛州第一支特色室内乐团,2021年在上音专家团队指导下组建。阿尼玛卿组合中使用的民族乐器,包括唯一的西洋乐器钢琴、江南丝竹乐器竹笛、500多年历史的非遗乐器“玛曲牛角琴”,8000年历史的非遗乐器藏族鹰骨笛,上千年历史的非遗乐器德钦弦子,1856年以前就诞生的非遗乐器“龙头琴”,以及一直流传在西藏地区、出现于9世纪的达玛鼓,吉祥海螺、打击乐器“丁夏”、原生态人声等等。
上音专家表示,组合成员每一位都具有卓越的艺术素养,曾获各类奖项,有的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原本是自弹自唱,单兵作战,如今他们组建成了乐队,打开了另一扇音乐艺术的大门。
当天演出的第二篇章“远”,则是由果洛州民族歌舞团带来的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精彩原创民族舞剧《牧人》。篇章“流”由原创大型民族音诗《长江颂》构成。该作品是基于2018年原创的《长江颂》钢琴协奏曲,由上音青年教师汤声声、上音作曲指挥系校友陈子安作曲,携手果洛州民族歌舞团二度打造,以多媒体、尖端midi制作、灯光设计等舞台形式展现,作品分为“开源”“奔流”“走向复兴”。
最终篇章“长”,由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上海音乐学院音教系合唱团和果洛州民族歌舞团联合演出,包括《我们曾经唱过》《美丽的果洛我的家》《唱支山歌给党听》《五十六个祝福》《长江之歌》,最后一首作品《长江之歌》中两位童声由两名藏族儿童担当,整场演出人员超过150人。
“项目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演出前夕,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刘照陆激动地说。据悉,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处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国家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母亲河黄河横贯果洛州五县,在境内流程长达760公里,是“中华水塔”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和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红军长征经过青海省唯一地区正是果洛州,在那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足迹和汉藏一家亲的兄弟情谊。而地处长江入海口的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全国红色之源。上海音乐学院作为一所根植“红色基因”的学府,通过持续不断高水平创作演出,在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等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开展这次主题音乐会全国公益巡演,是发挥文艺引领、思想启迪、寓教于艺术欣赏,是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和黄河文化的具体表现,更是挖掘时代价值,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刘照陆如是说。
作为青海省引进人才,音乐会项目策划、艺术总监,刘照陆曾带领上音专家团队曾四赴果洛州,并出席今年4月在果洛州旅游景区永保山举行的项目启动仪式。他说:“当地艺术家的歌唱就像皑皑雪山一样,自然、纯粹,有一种纯真朴实、直抵心灵之美。如果通过一定音乐专业训练,会带来更多惊喜和可能。”
果洛州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赛措则表示,“作为上海与果洛重要的交流交往方式,多年来,两地以文化为媒,交流交往日益深入,格萨尔藏戏展演、非遗展示、民族文艺表演等一系列活动在沪果两地开展,各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今年是上海对口支援果洛州第11个年头,延续聚焦重点、务求实效的帮扶精神,在相关部门大力推动下,上海音乐学院与果洛藏族自治州正式签约,授权并支持青海果洛州教育局在西北地区开展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艺术考级活动,以西宁果洛中学为基地,让音乐艺术种子在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生根发芽。
上海音乐学院历来民族情结深厚。早在上世纪50年代已开设少数民族班,招收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如才旦卓玛、何纪光等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歌唱家,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培养下更好地服务当地文化建设。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上也提出,要持续传承上音优良办学传统,关注少数民族和边缘地区音乐艺术人才培养,进一步挖掘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苗子,因材施教开展专业音乐教育。“上海音乐学院除了给予社会艺术考级活动的技术支持外,未来还将结合实际情况在音乐教育、师资培训等方面推进工作,此举将有力推动西北地区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侯立玉说道。
正如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徐旭在去年10月在上海音乐学院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座谈会上所说,“新时代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之路,就是要把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从继承民族传统和专业特色,上升到坚定文化自信,服务国家战略和提升区域或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高度来重新构建和全面布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