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钢1935年生,著名交响音乐作曲家,现为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早年,他即师从于父亲陈歌辛和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钢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他又师从院长丁善德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夫学习作曲与理论。早在求学期间,他即以其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之后,他又创作了《王昭君》等多首享誉中外的音乐作品。
陈钢还是一位优秀的散文作家。他著有《黑色浪漫曲》《三只耳朵听音乐》等散文集,还编辑了《上海老歌名典》《玫瑰,玫瑰我爱你》等文集。
上海,细雨迷离。我如约来到了静谧的上海音乐学院。一座陈旧的小洋房,小心拾阶而上,进入一间稍显局促的小屋。
迎接我的是神采奕奕的陈钢教授。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时候,陈钢还是上海音乐学院大四的学生,不过24岁。今年是《梁祝》诞生50周年,这位《梁祝》的“父亲”已经74岁,依然显得很年轻。
“我和《梁祝》都要感谢电力!我和电力有深厚的感情!文化离不开电力,电力也需要文化建设!”一开始谈,陈钢就字字珠玑。
50年前,基于一种共同的共和国情结和将中国交响音乐推向世界的强烈愿望,陈钢与何占豪共同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何占豪从民族化出发创作《梁祝》,而陈钢则从国际化视角架构全局。《梁祝》的主题音乐素材来自越剧唱腔,用何占豪的谦虚之言,是从尹桂芳和袁雪芬的唱腔中“偷”来的;而其最初的构思方式也是按戏剧情节渐次铺陈的叙事式思维。可是,交响音乐更需要的是恢宏气势与抒情写意的有机统一,和跌宕起伏、张弛有致的多层变化。从“工笔”到“写意”,不是思维的量变,而是质的飞跃。两人的合作,成功地运用了交响音乐这种“世界语”,讲述了一个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用奏鸣曲的发展原则与戏剧性的叙述方式相结合的手法,创作了一部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协奏曲,而其感情的中轴线则是全人类共通的人性与爱。
1960年10月5日,在苏联莫斯科工会大厦圆柱大厅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周年音乐会上,《梁祝》进行了国际首演,由著名指挥家曹鹏指挥,著名的小提琴家鲍·格里斯登演奏。第二天又举行了一场“无观众音乐会”—通过无线电波向国际直播。从此,《梁祝》走向了世界。
“如果没有电,没有广播、电视这样的传播媒介,《梁祝》只能在现场演奏,怎么可能这么广泛地传播,让这么多人喜欢?艺术的传播和提升要靠电力的支持!”言语间,陈钢洋溢着年轻人才有的激情,“1999年,《梁祝》诞生40周年,当时没有几个人在意这个日子,而就是一家电力企业抓住了这个机会,庆祝了《梁祝》的生日。不仅为《梁祝》开了音乐会,拍了MTV,还在莫斯科灌制了唱片。这种非凡之举让我特别感动和珍视,电力企业重视文化和艺术的眼光让人称道!”从此之后,陈钢和《梁祝》与电力企业的合作更加亲密了。据悉,2009年年底,他们还将合作推出几场主题音乐会。
电力和音乐有很多共通之处。电是以固定频率进行传输,而音乐也具有频率。“电力将人们的眼睛点亮,将城市扮靓。艺术可以将人们的心灵点亮!”陈钢说,“1981年,我去美国旧金山访问演出,看到缤纷多彩的旧金山感到特别震撼,而我们的城市当时是灰色的。现在我再去,发现旧金山‘旧’了,因为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城市已经变得璀璨光华。这是电装扮了城市,渲染了城市的繁华。电在我们的生活中起了革命性的作用!电像音乐一样让人赞叹和着迷。”
“在电力事业发展壮大的同时,我希望电力企业也能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企业的发展也需要文化作为支撑点!”陈钢说出了自己的希望,“如果可行的话,让电力和文化更多地联姻,共同散发光芒,那该多美好!让我们拥抱《梁祝》,拥抱《梁祝》中所展现的清纯、浪漫与翩翩飞舞在天上人间的不了情!拥抱它所表达的终极思想,也就是用爱来拥抱世界和人类,拥抱未来!”
采访结束时,陈钢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期待着你们的报纸能够在电与文化方面多作探讨,我很愿意参与。”
↑↑↑长按上方图片进入“中音联博览会”微信小程序
百集影视纪录片[中华才艺术少年]又名“才艺号船长日记”少年儿童准演员才艺测试活动于10.1黄金周在中音联国际邮轮嘉年华影视基地暨北京电影学院培训中心举行,即日起开始接受机构推荐报名(七天六晚海上国际行程,12岁以下免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