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东西正在消失,我们却懵然不知。近年香港本土再次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Hashtag。不过,疫情持续超过一年,当我们学会习惯持久抗疫,但部分本土老字号却未能抵挡时代的巨浪,渐渐流逝。当我们意识到已经是道别之际。
曾福琴行1915年出产香港第一部琴,外销至世界,为香港制造争光,将于2021年3月结业。日本文化于七八十年代在香港盛极一时,1947年开业的智源书店成为第一间引入日本书的书局,成为日本文化爱好者圣地,但早已于上月拉闸。他们是香港的写照,象征了我们的文化与历史。然而,今天他们选择了结业,一代文化、香港制造的年代结束,香港人除了打卡之外,还可以做什么扞卫我们的历史与回忆?还是我们只剩下怀缅过去的能力?
104年的曾福琴行:曾经Made In Hong Kong的钢琴谈及香港工业,大家说得出穿胶花,但有多少人知道香港曾经也出产过钢琴?第一部「Made in Hong Kong」的钢琴制造商--曾福琴行,近日因宣告结业而唤起港人回忆。你未必听过曾福琴行,但你或许知道北角有一条琴行街。曾福琴行创办人曾福先生在欧美修成造琴和调音本领后,于1915年在香港摩利臣山道创立第一间琴厂,主理生产及修理本土钢琴,钢琴就此取名为「摩利臣( Morrison)」。其后他拓展到北角设厂,琴音在街头不绝于耳,政府因此在1937年将街道命名为琴行街。
这盘生意现已由第三代接手,黄太太忆述:如果说我们铺头最风光的时代,应该就是Marina House Arcade(公主行商场)那时,也就是现在置地的前身,以前皇后大道中那里全部都是名店嘛!
说风光一点也没有夸张。摩利臣钢琴采用英国物料由本地组装,成本自然较外国钢琴低,更具竞争力,远销至东南亚、澳洲、新西兰和英国等地。据说二次世界大战前,一个月生产两部琴已经可以养活全厂的人,甚至中国最大的钢琴生产厂珠江钢琴亦是以摩利臣钢琴为蓝本。第二代的方太补充,昔日在琴行街厂房属前铺后居,他们大家族有很多位兄弟姐妹,各人房里都有一部自己的琴,有一位师傅逐一教授琴技。
第一部摩利臣钢琴售200元,到四十年代升至500元一台。一名老员工向我们补充:六十年代一部琴卖二千元,但当时文员月薪只有三百元!
由此可见拥有钢琴象征身份地位。1959年上映由首届金马影后尤敏主演的电影中亦见曾福钢琴的影踪。除了造琴,曾福琴行亦代理各种西洋乐器,在1960年由美国猫王披头四等带起了摇滚乐潮,香港青年人开始认识到流行音乐,令电结他爵士鼓等畅销。开音乐兴趣班后,曾福的生意再创高峰,一度开设十多间分店。
匠心︰师徒承传造琴可谓匠心独运,极具香港精神。88个琴键背后每一块木板、弦列、音板、支架和踏板机械都必须一丝不苟,方能确保钢琴音色。时至今天,曾福位于黄竹坑的门店仍有香港硕果仅存的低音弦打线机,可以按客人要求打造特定的弦线。制琴师可以堪称匠人,而曾福是香港制琴师的摇篮,亦是一个钢琴调音师的少林寺,成就出香港音乐史上的幕后英雄。
「据某老前辈讲,在香港如果未试过曾福琴行做过调音,就不算是一个调音师。」曾在曾福学师的钢琴调音师罗志强如是说。他解释,「曾福琴行是从制造开始,所以好多师傅的要求不是只拿个调音锤出来调音,要修理技术都好好。琴有什么问题你都可以处理到。」细节里看见瑰宝,即使是别人觉得卑微的清洁,罗志强也毫不马虎。「其实钢琴的清洁好专业。等如钢琴搬运,是一项专业,不是容易处理的。现在我都听到客户讲,好少人愿意做。」对细节如此一丝不苟,难怪以前的港督府都是邀请曾福调琴。
谈到这份专业不能不提师徒制。工业年代,大部份工艺都是由学徒身份入行,曾福的结束,罗志强不舍的是一份师徒情。他师从曾福四位老前辈,其中一位是曾福琴行第一代琴师曾庆斌师傅,是「钢琴诗人」傅聪和鲁宾斯坦在香港演奏的御用调音师。言谈间罗志强向我们展示一把由曾庆斌师傅传给他的调音钳子,说是师傅过身后,他的孙儿特地将此交付予他。「我想曾福琴行的精神就是传承,师徒相授的不只是技术,师傅会去教你怎样做人啊,教你衣着打扮要得体才会令人尊重我们职业,又会关心你家的猫啊,甚至教你做东西吃。」他说得兴奋,但背后尽是不舍之情。
三月写下休止符事实上,摩理臣山早于20年代巳因为湾仔土地不足而被夷平,香港造琴业式微,摩理臣钢琴于六十年代停产。时至今天,黄太坦言经营环境大不如前:「几十年前,我们有好多都可以自己做总代理,同当时透明度不高。基本上客人要买货物就一定要同我们买。但现在世界已经不同了,上网买东西经已好普及,甚至可以自己去外国去选购。透明度变得高,利润亦都无以前那么多,但是成本就比以前大喔!因为仓租、铺租同人工都无得省。」疫情之下,前景能见度更低,黄太直言曾福的第四代各有自己的专业和兴趣,未有接手意愿,而第三代早已踏入退休之龄,钢琴世家决定于今年三月为曾福写下休止符。
1947年成立的智源书局由上海搬到中环威灵顿街,再迁至尖沙咀金巴利道的铺位,现时由第三代的Winnie主理。访问当天正是智源最后一天营业,除了书籍,部分陈列品也近乎清空,不过踏入晚上7时许仍有零星读者慕名而来,Winnie招呼一轮后,便着同事一起拍摄短片上载到Facebook向顾客道谢:「多谢大家在这70几年来对我们的支持同鼓励,多谢!」忙碌一整天后,终于能腾出时间接受我们访问,Winnie看着已近清空的书柜坦言伤感,同时亦为顾客的支持心存感激。
香港的本土特色是东西文化交融,外来文化盛行包括日本文化的流行,亦是香港八九十年代流行文化的重要一环,塑造了一代既香港人。其实早于英殖时期,Winnie的祖父母以入口欧美国家书籍为主。由于Winnie爸爸喜欢日本文化,曾经在日本工作,因此接手后便将智源转型,成为香港首间专营日本杂志、书籍批发和零售的书店。恰好日文化席卷全港,香港人热爱山口百惠、中森明菜、近藤真彦等日本歌手,日本杂志自然大受欢迎。独市的智源食正势头,成为不少哈日港人的集体回忆,「我读书时,每次明星杂志一到货我们一定包到手软。那时批发客一知道智源翻货就会在外面排队,想将货品快点拿去自己铺头卖嘛。」虽然疲倦,但谈起回忆时Winnie都会兴奋得手舞足蹈。
结业是因为疫情吗?Wnnie坦言事实是时代环境已容不下他们。自从美国亚马逊、台湾博客来等网上平台兴起而令读者的消费文化有所转变,以及阅读风气由实体书转至线上,小书店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智源书局亦面对同样处境。风光随人事散,港人口味在变,自从Winnie接手后,崇日浪潮已渐退却,店铺生意大不如前。修读电影的Winnie尝试融合新元素,举办展览和工作坊,例如作者分享会和签书会,以及西洋书法工作坊等,以求在狭小的空间作出改变。然而努力不一定有成果,Winnie不忍亲眼见证书店走向糜烂之道,只好借疫情为由,宣告光荣结业。「香港是一个变化急促的地方,当一样东西消失时候,香港人才懂得珍惜。例如『无了书局才讲︰我都不知去哪买书!』,或者『我这样东西我不知道去哪可以再吃到!』」Winnie叹道。
↑↑↑点击上方图片可以直达
关键词: 中国音乐教育 中国音乐教育网 CSMES 音乐教育 中小学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投资 音乐投资 中音联投资 才艺擂台赛 音乐培训 钢琴 中音联新文旅一带一路艺术小镇 C.CMU艺术小镇 中音联邮箱csmes@126.com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