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骨哨声响起,再现了先人“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狩猎情景,快乐的舞蹈随之而起。最原始的音乐,起源于人们的劳作情景。后来,这种骨哨声沿着河流,绵延在四明大地。骨哨的韵味,在姚剧、甬剧、平调等地方剧种里丝丝缕缕,也通过二胡、扬琴、笛子等民族器乐,传达出人们的喜悦心态。其中,琵琶的轻拢慢捻、嘈嘈切切,则给予人们特别的听觉享受。于是,自西域流传而来的琵琶,与宁波的江南丝竹,融合在了一起。
“双王”故里传妙音
琵琶“圣手”王范地
也许是年轻时因为练习琵琶太猛了,王范地的双手受伤了,但是他没有终止练习,而且自己慢慢琢磨出了治疗手伤的“秘诀”。其实,很多弹琵琶的人,会遇到手伤的情况,王范地用自己的“秘诀”,治好了不少琵琶演奏家的手伤问题。所以,他有了中国琵琶界“圣手”的称号,这也许是指其治疗水平,也许是指其演奏技艺。
王范地,1933年出生,祖籍宁波镇海,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中国第一位琵琶专业研究生导师。王范地自幼喜欢丝竹音乐,自学多种乐器,并师从马林生和李廷松。17岁考进上海滑稽剧团,任首席二胡,为演员即兴伴奏。因演奏技艺大进,与陆春龄、马林生等一起考入上海民族乐团,后调入北京电影乐团。1957年,王范地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暨音乐大赛,虽然他的手患了失控症,仍获得器乐类金质奖章第一名,这是中国民族器乐第一次在国际性赛事中亮相并获奖。1961年后,王范地主要从事琵琶教学,并对手指失控症的预防和治疗进行研究,获得极大成功。1981年,他用康复的双手重新开始演奏生涯,并录制了琵琶独奏唱片,在全国民族器乐独奏汇演中作示范演奏。
为了丰富琵琶艺术,吸收其他民族器乐的精华,王范地向杨秀明学潮州古筝,向陈宗飞学大鼓,向乌斯满江学热瓦甫。他的演奏风格变化多端,注重运用左右手指法对旋律作润饰,使音乐富有韵味。他曾赴德国、保加利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苏联等国家访问演出,被誉为“左手会唱歌”的人。王范地擅长演奏《春江花月夜》《霸王卸甲》《双声恨》《飞花点翠》等乐曲。他改编和创作的琵琶独奏曲有《天山之春》《送我一支玫瑰花》《红色娘子军随想曲》等,流传很广,成为每一位琵琶练习者的必学曲目。他的科学教学方法,已被不少音乐学院的琵琶专业教师采纳,并着有《琵琶技术基础理论》。
可以说,王范地在中国当代琵琶界,是集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于一身的宗师级人物。不过,他很少接受媒体的采访,有记者把他称作“琵琶大师”时,他总会打电话给媒体,希望下次不要叫他大师,说是“琵琶教师”就可以了。
2001年,宁波举办全国琵琶大赛,这是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第一次全国性琵琶大赛,王范地很高兴地担任大赛组委会和评委会副主任。他说,“愿意为宁波的琵琶事业效犬马之劳”。王范地多次来到故乡,为宁波琵琶学习者授课,不少经他点拨的学生,考上了中国音乐学院。宁波琵琶教师严琦带着儿子,经常去北京王范地处学琵琶。每当王范地教学时,严琦就做笔记,并且拍摄王范地的教学视频。几年后,她的儿子考上了省级专业剧团,而严琦则把王范地的教学手法“偷”来为己所用,她的许多学生考上了北京、上海的音乐学院,且屡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严琦说:“我只是学了王老师的一点皮毛而已,可惜王老师两年多前去世了,我再也不能去当面讨教了。但王老师留下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永远值得我们去领悟。”
“柳琴之父”王惠然
1936年出生的王惠然,也是宁波镇海人。中国着名民族音乐家、琵琶演奏家、作曲家,人称“柳琴之父”,琵琶“四指轮法”首创者。王惠然从小酷爱民族民间音乐,13岁起自学琵琶、月琴等,立志从事民族器乐的演奏和创作。
王惠然于1965年创作完成《彝族舞曲》,此后这首优美的舞曲广为流传,成为琵琶乐手的必修曲目。它还被评为20世纪世界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很多行家认为它是精品中的精品。之后,王惠然又创作了《春到沂河》《江南三月》《金色年华》等琵琶独奏曲。
柳琴,俗称土琵琶,一直以来只用于戏曲伴奏。王惠然认为,民乐演奏中主要是拉弦、弹拨、打击三个组,但是弹拨组中缺少一种高音乐器。于是,王惠然开始琢磨对传统乐器二弦柳琴进行改良。1958年,王惠然成功研制出三弦高音柳琴。1970年,又研制出四弦高音柳琴,并以浓郁的传统民族风格,加以现代气息及技巧,演奏了很多民族歌曲,一时间成为国内电台经常播放的乐曲。
去年8月,83岁高龄的王惠然,冒着酷暑来到故乡镇海,举办了“赤子的琴声”——中国“柳琴之父”王惠然作品回乡音乐会。当坐着轮椅的王惠然上台谢幕时,剧场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王惠然说:“回乡举办音乐会,是我夙愿。我虽然年老体弱,但是很想为家乡的音乐之城建设,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以纾解一个游子的念乡之情。”
琵琶名家润甬城
从历史的角度说,宁波与不少国内着名的琵琶大师,有着“亲属关系”。这些大师是——
刘德海,着名琵琶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57年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林石城、曹安和、杨大钧。1970年任中央乐团的首席琵琶演奏员,1983年起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副院长。2007年获教育部授予的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刘德海创作的《天鹅》《老童》等琵琶名曲,采用了新颖的演奏技艺。同时,他将古曲名作《十面埋伏》,打造成了新的经典而走向世界。刘德海是宁波女婿,其夫人庄瑜澜是宁波镇海籍的钢琴教育家。他们夫唱妇随多次来宁波,为宁波的音乐事业献计献策、尽心尽力。刘德海还欣然担任宁波琵琶学会的首席顾问。
吴玉霞,1959年10月出生于上海,着名琵琶演奏家、国家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她还是宁波引进的首批文艺大师之一,宁波市荣誉市民。她经常开心地说,“阿拉是宁波人”。
2017年2月17日,在宁波中华文化促进会展示厅,文艺大师吴玉霞琵琶工作室正式揭牌。与此同时,宁波12位大师中首个高研班——吴玉霞琵琶工作室首届琵琶高研班率先开班。来自宁波各地的12位琵琶演奏人才成为首批学员。3年多来,在吴玉霞和傅丹的引领下,琵琶高研班先后走进宁波中学、鄞州中学、宁波市行知实验小学和镇海炼化等学校、企业,通过讲座与现场演绎,让广大师生和企业员工认识琵琶,领略琵琶艺术的魅力。特别是他们走进朝晖实验学校,让民工子弟也能够得到城市孩子一样的艺术熏陶。
章红艳,1967年出生于浙江嵊州,宁波儿媳。着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7岁学习琵琶,8岁登台演出,10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其后在该院就读附中、大学本科及研究生,先后师从孙维熙、林石城教授,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章红艳是备受中外乐坛瞩目的中国新生代演奏家,她的演奏曲目广泛,技艺精湛,才情丰沛,极富音乐张力,曾在国内多个城市举行独奏音乐会和以“琵琶行”命名的巡回演出。她还多次出国举办琵琶演奏会,被称作“来自东方的美丽使者,无与伦比的音乐精灵”。章红艳多次来宁波,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和音乐讲座,其中“且弹且谈”边演奏边讲座的活动,影响最大。她还在宁波亲自带学生,经她辅导的不少宁波学生,后来考上中央音乐学院,并成为她的研究生。
传承之花四处开
一方面,宁波人本身就有喜欢音乐的潜质,另一方面,宁波籍音乐大师们的成就,更是激励和影响着乡人。当然,更离不开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政策扶持。于是,宁波的音乐风气日渐浓厚,尤以琵琶为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宁波有琵琶学社46家,从事琵琶教学的人数在100位以上,学习琵琶的人数至少在2万名以上。由宁波中华文化促进会和丹霞艺术中心倡导的“琵琶教育和普及系列工程”,更是成效卓然。目前,已经建立了16个“宁波琵琶艺术传承中心”,覆盖宁波所有区县(市)。自从傅丹、吴玉霞提出“零基础学琵琶”理念以来,爱好琵琶的人数剧增,而且年龄趋于两端化,最大年龄的为70岁,最小的只有3岁。
作为琵琶演奏家的傅丹,以宁波中华文化促进会为支点,尽力推进宁波琵琶事业的发展。自2003年起,举办了琵琶经典名曲赏析讲座“五进工程”,即进学校、进社区、进军营、进乡镇、进厂矿企事业单位。至今已举办了100余场次的培训活动。
短短几年间,在傅丹的主导、引领下,宁波中华文化促进会先后举办了9期成人零基础琵琶培训班。她联合同门师妹吴玉霞和上海音乐出版社社长范慧英,共同编着了《零基础学琵琶》一书;编辑出版了《艺术悦生活》系列丛书;组建了宁波首家非职业民族乐队——江南女子丝竹乐队;率先在宁波市行知实验小学建立了琵琶学社,并在该校建立了全国首家学校中的琵琶艺术馆。
近年来,宁波人对文化艺术享受的需求日益提高。为顺应这个需求,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文化惠民政策。同时,尽力锻造十万文艺甬军,合力建设宁波的音乐之城,以使宁波的文化事业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那么,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宁波可否成为“琵琶之乡”呢?因为有着政府引领、名家效应和群众基础这三大有利因素,应该说,这是有水到渠成的理由的。当然,让宁波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琵琶之乡”,必须在练好内功上花力气,树立良好的文化理念,组建琵琶专业队伍,创办琵琶培训学校,培养琵琶新人,不断进行跨省的琵琶艺术交流,进行琵琶演奏技艺的理论研究,乃至琵琶技艺的改革和琵琶的制作。如此,宁波终将成为中国文化界口碑高矗的实际意义上的“琵琶之乡”。
关键词:中国音乐教育 中国音乐教育网 音乐教育 音乐 中小学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投资 音乐投资 中音联投资 琴行 音乐培训 钢琴 中国音乐教育网天鹅口琴 中国音乐教育网奇美乐器 中国音乐教育网洛舍钢琴 中国音乐教育网吟飞双排键 中音联邮箱csmes@126.com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