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产品与品牌 > 产品发布

一座闽南古城的两岸乐器产业“协奏曲”

2020-07-26
  车间里木花飞扬。伴随切割机的轰鸣,一把把吉他在工匠手中被打磨成型,不远处忙碌的工人正对设备做最后的调音。
  位于福建漳州的雅歌乐器,是一家有着27年历史的台资企业。1993年,雅歌乐器从台湾高雄跨海而来,当时厂区周围是大片荒地。如今,近40家乐器企业群聚于此,这座闽南古城因此成为全国第三大吉他生产基地。
  “我们是和大陆共同成长。”公司总经理吕孟哲坦言,和父亲在漳州奋斗的27年里,公司“由家业到企业,由企业到产业”,背后离不开大陆发展带来的红利。
  “闽南话和蚵仔煎让我们留了下来”
  坐落于漳州金峰经济开发区的雅歌乐器,如今在众多工厂“包围”中,已不太显眼。
  1993年,这里却是另一番光景。金峰经济开发区设立不过一年,附近仍是大片荒山和甘蔗地,只有零星几家本地企业散落于此,台资“身份”的雅歌乐器算得上首屈一指的大企业。
  “我们最早在广东选址,后来玉丰乐器说漳州有块地不错,邀我们来做邻居。”吕孟哲说,家族在台湾做了60多年乐器,上世纪90年代随着台湾传统制造业工人流失严重,企业不得不到大陆寻找新的机会。
  他口中的玉丰乐器,1992年从台湾来到漳州,是当地第一家乐器企业。在其邀约下,吕孟哲的父亲坐了近8小时的汽车,来到漳州。
  “印象最深的是,这里不仅没有高速公路,几米宽的国道上,竟然还有牛在过马路。”吕孟哲原先在台北从事IT行业,在写字楼待惯了的他到了“农村”处处觉得“不可思议”。
  彼时的漳州,对这些台商而言,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经济环境,熟悉的则是文化氛围。
  吕孟哲回忆,当时父亲到漳州住了几天,他惊讶地发现,这里的工人不单讲着和家乡一样的闽南话,连日常吃的蚵仔煎、面线糊都一样。这让祖籍晋江的一家人喜出望外——对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言,同根同源的语言和饮食文化意味着更低的管理成本。在当地政府真诚邀约下,雅歌与玉丰一道在此扎根,翻开漳州乐器制造产业发展的序章。
  “大陆员工是最宝贵的财富”
  “大家得知有台湾企业来招工都纷纷报名,二三十人的岗位,报名有四五百人。”1999年进入玉丰乐器当备料工人的胡秀华,是土生土长的漳州人,回忆当年进厂当“厂妹”的日子,她坦言“不亚于一场大考”。
  时值世纪之交,闽台经济发展仍有较大差距,台资企业成为众人追捧的“金凤凰”。
  玉丰乐器(漳州)有限公司经理杨耿星仍记得早年那批大陆工人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大家都很珍惜工作,碰到客人着急要货,二话不说就留下来加班。”他说,这些勤快的本地员工很快成长起来,并在日后逐步走上管理岗位。
  吕孟哲坦言,雅歌乐器原本只将漳州作为半成品生产地,没想到这里的员工踏实好学,工厂慢慢转向成品生产。“这批大陆员工是我们的财富。”他说。
  如今,雅歌乐器工厂面积已从最初30多亩扩展到近130亩,年产值早突破了亿元。
  在吕孟哲看来,公司最宝贵的资产始终是工人。如今企业车间里,不乏工作25年以上的工人,其中有在厂里相识相知的“夫妻档”,有并肩打拼的两代人。“这在台湾几乎不可想象。”吕孟哲说,未来他很乐于将企业交给大陆经理人打理。
  “与大陆共享美好明天”
  夜幕低垂,一道廊桥横跨九龙江,与两侧的“飘带天桥”相映成趣,从空中俯视,一把流光溢彩的“大吉他”跃然眼前——如今在漳州,这道“吉他天桥”已成为人们的“打卡圣地”。
  作为两岸经济融合的产物,乐器产业及文化正融入这座城市的发展基因。据了解,漳州已有乐器相关企业4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5家,已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
  这些企业的创始人大多从玉丰、雅歌两家企业走出。2000年,担任玉丰乐器总务主管的吴顺南选择创业,如今是漳州市乐器商会会长。“两家台企是我们永远的老大哥。”他说,当年台企的现代化管理影响了一批创业老板,曾经的“师徒”如今经常聚在一起分享订单和行业资讯。
  作为“弹响漳州吉他第一曲”的首批台商,吕孟哲直言很荣幸能为大陆乐器产业培育“新星”。今年,漳州市提出打造“乐器文化之城”,吕孟哲期待能和这座城市继续共同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漳台两地吉他企业同频共振、形成互补,进一步‘走出去’是两岸企业的共同愿景。”他说。


0

  • 上一篇:强大的“芯”、智慧的“脑”,Find智慧钢琴用技术助力产业升级
  • 下一篇:打造行业翘楚—CRATE乐器凭什么被称为“国产良心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