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产品与品牌 > 产品发布

吉他小镇弹起“转型曲”!年产500万把,九成销海外

2019-03-21
  原标题:吉他小镇弹起“转型曲”!年产500万把,九成销海外
  也许,你从国外买来的一把名牌吉他,它的原产地却是潍坊昌乐鄌郚镇。很难想象,从木料打磨开始,安装琴弦、区分音品,到最终调音,如此高精尖的艺术品从头到尾出自农民之手。40年来,鄌郚已成国内最大的电声乐器生产基地,却没从“微笑曲线”的底端走出来。如何转型升级,真正变身产业大佬,成为这个乐器小镇思考的问题。


  拿起锄头种地
  放下锄头造琴
  近日,在位于昌乐县鄌郚镇的明宇乐器公司内,工人们正在为年前最后一批电吉他进行安装调试。这批电吉他即将出口到海外。今年50多岁的刘玉红除了仓库管理员的身份外,还是名熟练工,为了加快进度,她也在安装线上帮忙,一把琴最快不到两个小时就能安装好。
  在刘玉红和她的同事眼里,造一把吉他和去地里干活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家里种着地,地里没活儿就到厂里干活。”今年56岁的张淑红一边打磨零件一边说,她一天要打磨三四百片指板,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
  数量众多、成本低廉的农民一直是鄌郚乐器企业的主要劳动力来源。然而,40年后的今天,同样的情形却成为这个乐器小镇发展的牵绊。鄌郚镇经济发展办公室的周伯鹏说,鄌郚镇乐器主要是作为一个“世界工厂”模式存在,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劳动力从事简单、高重复度的乐器生产,大多数工人亦工亦农。
  目前技术工人多为当地农民,多为50岁左右的妇女,年轻技术工人和职业经理人缺乏,已影响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出口海外
  价格转眼涨六倍
  明宇乐器公司只是鄌郚镇89家乐器生产企业之一。作为中国电声乐器产业基地,这个仅十多万人的乡镇,乐器从业人员就有近万人。产品包括吉他、贝司、音箱、数码钢琴、萨克斯和乐器配件八大系列近400个花色品种,年产乐器500万把,产值30亿元,九成销往韩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然而,鄌郚镇名片上一大串漂亮数字的背后却饱含酸楚。周伯鹏说,一把琴出口价1000元人民币,在国外能卖1000美元,六七倍的差价。钱都让别人赚了,是鄌郚吉他小镇面临最尴尬的问题。
  周伯鹏说,鄌郚的乐器产业,代工出口产品占到总产量的80%以上。由于长期依赖海外市场,导致鄌郚乐器在国内市场的开拓极为艰难,国内市场销售基本依靠电子商务平台,由于电子商务刚刚起步,未形成规模,份额偏小。
  创新私人定制
  打造40余个品牌
  “打响自主品牌战略是必由之路。”在乐器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雅特乐器总经理赵卫国深有感触,做代工的利润最多能达到大牌企业的十分之一,这就是品牌效应。
  与主要以接大批量订单、机器加工为主的企业不同,赵卫国走的是另一条发展之路:私人定制。他的乐器厂不大,工人只有十几名,制作一把琴基本全靠手工。“一个月生产的琴不超过500把。”赵卫国说,他的琴一把卖几万元很正常。他曾给日本一个贝斯手定制过一把琴,这把琴要把使用者身高臂长、演奏习惯、个性特点等因素都通过定制体现出来,前后花费两年才完成,但这一把琴就能卖十几万元。
  经过十年的发展,回头客越来越多。唐朝乐队、郑钧乐队、黄贯中乐队等大批专业乐手都成为他的粉丝。在赵卫国的带动下,如今鄌郚镇已有十几家专门做中高端定制产品的企业。几年来,全镇也拥有了“仙乐”“大树”“胜利者”“PIY”等近40个乐器品牌。
  去年10月鄌郚举办了第二届“吉他小镇·魅力鄌郚”音乐节,所有的中小学都开设“吉他教室”,学生们都有机会学习吉他;还开发作为乐器产业的延伸文化产品。这些都体现出鄌郚欲将“乐器产业之乡”向“乐器文化之乡”转变的决心。
  目前,鄌郚正在规划建设乐器产业园,还计划组织企业到外地进行大规模招工以改变企业用工状况,鄌郚的深度变革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人:凤凰号

0

  • 上一篇:3D打印技术预示未来乐器的发展方向 探寻音乐未来
  • 下一篇:全球城市竞争力项目主席彼得卡尔克罗索:成都城市品牌未来可塑性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