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智敲击面板,辨别音色。
制作工具。
巧手匠心。
70岁的银川人罗生智,是一位小提琴制琴师。40多年来,经他手制作的小提琴有300多把,有些小提琴还被上海音乐学院等高等学府的师生所青睐。对于他来说,坚持一门自己毕生热爱的老手艺,是一大幸事。
罗生智第一次接触小提琴是在1958年,中国老一辈小提琴家马思聪来到昔日银川的红旗剧院,罗生智拿着父亲给的两块钱买了一张入场券。老艺术家演奏的一首《相思曲》,让他听得如痴如醉,自那以后,罗生智下定决心,想成为一名小提琴演奏家。
成年后的罗生智作为长子,主动承担起了养家的责任,不得不放弃歌舞团的工作,选择了工资待遇更好些的面粉厂,让他没想到的是,虽然无缘演奏,但正是这次选择,却让他走上了制琴的道路。
“那时候每个单位工会都会有一两把小提琴,我就跟单位借了出来,不料在一次单位的文艺活动中,同事不小心将一把小提琴摔坏了,我实在不好交代,便琢磨着将琴修好。”他说,当自己怀着忐忑的心情“完璧归赵”时,领导竟然没有发现,同事们还说修过的琴,声音更加动听了。这下,他制作小提琴的热情便一发不可收拾。
木材也是﹃活的﹄
小提琴是用木材制作的,木材的品质,对琴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罗生智眼里,木头其实是“活的”,有“灵性”的。
挑选木头考验着制琴师的眼力,罗生智所用的木头,都是风干多年的老木。另外,由于木材是由内向外生长,所以越靠外的越年轻,含水量也会高些。制琴用的木料,通常会选用木头横截面上处于中间的那部分。
罗生智介绍,面板是琴体上最关键的发声部件,质地过于坚硬不利于振动,材质过软又振动无力,都不会发出洪亮而优美的声音,所以选择云杉木材。
同时,年轮宽度和春秋材的比例,也直接影响到面板料的硬度和弹性。“也就是面板的木纹,要选择每毫米一条到两毫米一条之间的为好,而音梁和音柱则选用每毫米一条木纹的云衫木料,在木材的选择上用心,制成的小提琴也会回报你更加悦耳的音色。”罗生智说。
音柱是琴的灵魂
制作好的小提琴中,其实还有“玄机”。制好琴后,罗生智将一根小柱子小心翼翼地放入琴内。“可别小看这根音柱,纵方向的长声波,通过振动要传导到较坚硬的背板上去,一旦去掉音柱,小提琴的声音就会变得像虚弱的鼻音似的。”他说。
罗生智说,音柱哪怕是轻微移动少许,音色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然而,音柱却无安放的严格标准数据,完全靠操作者手指尖上的感触。正因此,音柱才被称为小提琴的“灵魂”。
“音柱短了,放松琴弦后音柱即倒下,因此音柱的规格长短、粗细、软硬等都要根据琴本身情况而定,既要长短合适,也要考虑音色,不但考虑现时的音色,也要考虑长远的音色。”罗生智说。
手工琴的魅力
把琴的外观做出来其实并不难。但是希望这把琴有更好的表现力,是不容易的。在面粉厂工作期间,每次下班罗生智都会飞奔到宿舍研究制琴。刚开始误打误撞,做了几年后渐渐有了感觉。对于他来说,制琴过程复杂而微妙,就像做人一样,来不得半点虚假。
做提琴制作师,耳朵灵敏,就能辨别出弦音细微的变化,并达到一些专业乐手近乎苛刻的要求。有一双巧手也是必备。
小提琴包括琴头、琴身、琴弦、琴马、音柱等部位。琴身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侧板粘合而成。面板和背板中央呈隆起的拱形,要用圆刨一点一点刨削而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音色好坏,都在制琴师一念之间。
上世纪80年代,罗生智曾去上海、北京、天津拜访过不少大师级制琴师,讨教如何制作出音色优美的小提琴,但最多的回应是搪塞,最后执著的罗生智决定自己摸索。
“制琴需要把握的细节太多。比如,刮板对琴箱的共鸣影响就比较大,尺寸一定要制作精确,还有弧度的高低程度。那时候我将面板的背面,画上一圈一圈的等高线,中间厚,边上薄,几乎每一层的厚度都不一样,做出来的琴声音非常悦耳。”他说。
罗生智说,每一把琴面板不同,刮的厚度也不一样,比如密度大的木头需要做薄一点,密度小的木头要做厚一点,这些都需要制琴师自己灵活掌握。“好琴面板和背板弧度由人工一点点刨出来,现在很多琴是流水线上机器做的,无法拥有手工琴的魅力。”他说。
记者 闫茜 文/图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