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严村一个不到20平米的屋子内,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唢呐、三弦、二胡、板胡等乐器。“大半辈子喽……”说起自己和吹打的缘分,今年70岁的严秋生老人抬起头笑了。
当过村干部,开过预制场,严秋生年轻时的经历非常丰富。尽管白发早就爬上了鬓角,但他那“爱折腾”的性格却一直未变。“认准了一个爱好,我就会不断花心思学,不管多难都要学好。”严秋生说。
早年间,外严村有个俱乐部,年轻时的严秋生是外严俱乐部的“领头人”,带着一帮爱唱爱跳的年轻人排演革命样板戏。也是从那时候起,吹打乐的种子在他心中埋了根,发了芽。从此但凡有机会能接触吹打乐的,他都想方设法去学。有一次,嵊州的一个越剧团来村里唱戏,严秋生听过后仍意犹未尽,趁越剧团演出空隙,把剧团的几个吹打师傅邀请到家里吃饭,边吃边探讨吹打技巧。几个师傅瞧出他是真的热爱这门手艺,但凡来上虞演出时,都要会一会这位痴迷乐器的老朋友,相互切磋技艺。
多年不间断的学习和自我摸索,让严秋生成了远近闻名的吹打艺人,但严秋生总觉得缺失了点什么。“我那时小学只读了两年半,也没有正经的拜师学艺,总觉得不够专业。”
退休后,严秋生有了大把的空余时间,他重拾起年轻时的这项爱好,并且决定向专业“进军”。
电脑成了他的专业“老师”。“已经有快10年了,我让孙子给我装了一台电脑,买了电子琴,就通过视频学习。”严秋生回忆,设备到手后,每天跟着视频学吹打成了他的必修课,以前校音校不准,有了电脑后,严秋生“如虎添翼”,学习也就更来劲了。现在的他不仅能下载曲谱,更是能用电脑纵览天下,连家里的乐器,都是在孙子的指导下网购回来的。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严秋生没有其他爱好,吹打乐几乎占据了他所有的业余时间。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能,平时节省的他在各种乐器的购买上可“毫不含糊”,这些年来花在设备购置上的钱已经超过2万。有一次,为了做一把主胡,严秋生几乎跑遍了江浙沪。为了主胡的发音纯正,他拖朋友从东关的古玩市场里买了一段红木做主料,又辗转找到嵊州的一名老师傅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手工打造这把胡,并且精心地雕刻了一个龙头。
“他呀,就是爱乐器如命,那些乐器就跟他的宝贝一样的,珍藏得可好呢,哪怕不练的时候每天都要看上几眼。”严秋生家人说。
随着技艺日渐纯熟,再加上毫无保留、热心助人的性格,严秋生逐渐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组建了外严乐器伴奏队,经常聚在一起,每周选择固定场地、固定时间吹拉弹唱,有时是参加农村文化礼堂活动,有时也为婚庆人家助个场,远的地方甚至到宁波、绍兴、萧山等地义务演出。
“我就图个高兴。”严秋生说,年纪越来越大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因为有了吹打乐的支撑,自己的心态还是挺年轻,也希望能把外严吹打乐这支队伍壮大,为村里做点实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