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南日报记者 林诗婷
海南传统黎乐从何时开始盛行?研究自制黎族竹木器乐逾20载的海南省民族歌舞团黎族乐手陈和昌说,他从小便从老人们讲的故事中得知,黎乐是祖先一代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宋初的《太平环宇记》中亦有记载:“琼州聚合推鼓歌乐。”
淳朴的黎家儿女,无论是在借物抒情,还是在表达劳动、嫁娶的情感时,其原生态的唱腔、乐器演奏形式,均令人着迷。被歌舞团团员们称为“阿公”的陈和昌,20余年来自制了数百件黎族竹木乐器,演绎出一首首独具琼岛民俗特色的动人乐曲。
关于黎家乐器、黎家音乐文化,还有哪些故事?不妨一同来读一读他的黎乐“家谱”。
吹奏乐器“兄弟团”
黎族竹木乐器是我国民族器乐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资料显示,传统黎族竹木乐器主要有独木鼓、叮咚、口弓、唎咧、哔哒、口拜、鼻箫、灼吧等。其中,以竹子为主要材料的吹奏乐器唎咧、口拜、灼吧等,以其清亮、悠扬的乐声特点,在黎乐演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口拜:竹身为主体,尾部配有喇叭形、笔筒型等形态各异的扩音载体,陈和昌称其为“黎族的唢呐”。其音色与唢呐的确有几分相似,其声悠扬嘹亮,在表演中特别适合带动气氛,呈现出黎族人民劳动、节庆、欢乐等丰富多彩的生活场面,在吹奏乐器家族中属于“大嗓门师兄”。
唎咧:“亲戚”众多的,要属唎咧。陈和昌将其自制的唎咧一字排开,“高矮胖瘦”的唎咧代表着C、D、E、F、G等不同音调。其型类似于笛子,长短、宽窄不一,能表现出不同的音调及风格,音色清亮、欢乐,无论是独奏还是配奏,音色均格外吸引人。
灼吧与尺吧:另一对不得不提的“兄弟”,是陈和昌制作的灼吧与尺吧。两者主体相似,均为吹奏乐器,用一根细长竹管将主体与吹音口连接。不同的是,两者“身高”不一。其中,灼吧一般主体长度在1米以上,音乐悠扬婉转,表演者拿起这样细长的乐器演奏时,别具一番民族特色;而尺吧主体则较短,音色也较为厚实。
“迷你”乐器大能量
黎族传统乐器古朴简约,表演乐曲也多为单曲体,以一个曲调为基础做多次反复演奏,在反复中仅有速度变化,以反复演奏的方法加深了人们的音乐印象。不过,别小看这些简约的乐器,有时,一片随手摘来的细长树叶,亦或是一个仅拇指大小的“迷你”乐器,便能爆发出巨大能量,音乐声响令人惊讶。
口唎:陈和昌耗时最长研究自制的乐器之一——口唎,便属于黎族竹木乐器家族中“迷你”乐器的典型代表。口唎的主体结构是一根仅有5厘米长的小竹管,夹着一片2厘米长的哨片,演奏者将嘴唇在哨片上进行细微移动调整,便能吹奏出清亮、高昂的乐曲。
“别看口唎尺寸很小,但是能吹出3个调,可以轻松演奏出一个完整作品。”陈和昌说,小时候他看到老人们会就地取材,用一根小竹管吹奏音乐,模仿知了的鸣叫声,以此逗乐小孩,他印象非常深刻。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陈和昌便开始断断续续研究自制该乐器,经过反复试验后,终于在2016年制成。
哔哒:令人吃惊的“迷你乐器”不止有口唎,像两根细长筷子拼接而成的哔哒也能爆发出充满力量的声音。由于哔哒主体是由两根竹管拼接而成,有两排发音孔,因此对该乐器的制作要求会更高。对称,是对该乐器的一大考验。“常常需要反复试验,才能制作出两根竹管音色一致、对称的哔哒,制作耗时较长。”陈和昌说,不过正因为有两排发音孔,小小的哔哒能发出具有共鸣的乐曲。
取材本土的特色乐器
黎乐的一大特色,便是原生态。传统乐器的设计中,无一不体现着劳动者的巧思。在乐器原材料的选取上,更是恰如其分表现出黎乐自然、原始的特点。
据陈和昌回忆,其童年时期,老人们喜爱音乐,在金钱匮乏的年代,便就地取材,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用当地的竹木、动物皮、果壳等制作特色乐器。“甘蔗皮、椰子壳、青蛙皮等,能想到的、想不到的,都能成为制作乐器的原材料。”陈和昌说。
椰呜:在海南随处可见的椰子,在黎家人的巧手制作下,变身成为特色乐器——椰呜。顾名思义,椰呜就是用椰子壳做的一种吹奏乐器,外型似陶埙,两者音色亦有几分相似,其表演的乐曲声低沉、婉转,适合表达哀愁、思乡的情绪。
牛角号:另一件源于劳动的乐器也十分特色,是用牛角做出的牛角号。其主体便是一个牛角,通过打磨、制作等多道工具,成为黎家常见的特色乐器。吹起牛角号,声音低沉,铿锵有力,给人一种置身于山顶上或开阔草原中壮丽的景象。“牛角号吹奏出来的音乐,特别有号召力,能够带动起整体的氛围,也体现出黎族儿女热爱劳动、热爱自然的情感。”陈和昌说,时至今日,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古老黎族乐器,仍具有极强的文化力量,他也将努力继承和发扬黎族文化精华,让黎家音乐与时俱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