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问题就很严峻:
大家都在学,你学不学?
这就是个“剧场效应”,剧场里,大家都在看戏。每个人都有座位,但只要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管理员又没尽到监督职责,最后全场观众就都会从坐着看戏变成站着看戏。
所有人付出了更多的成本,最后得到和原来一样甚至更差的观剧效果。悲剧的是,虽然大家都很累,却不会有人坐下来。
同理,只要有少部分人开始拼,慢慢就会发展到更多人拼。虽然,大家知道这会增加每个人的成本(你看民办学校的面试题,一年比一年难),无奈裹挟其中,想要抽身何其之难?毕竟,资源大到敢给孩子前程打包票的家长永远都只是极少数。
坦言讲,只要还在现行教育体系内,就不大可能躲开环境带来的影响。
杭州某知名学校,数千名学生家长报名参加该校一年级新生预招录考试
我的一个闺蜜,一直推崇爱和自由的教育方式。她家小孩幼儿园三年基本都是玩,没有教识字,也不知道世界上有汉语拼音,数学6和9不太分得清,算是比较零基础的小孩。
孩子去年上一年级,开学第一周就遭受了严重打击。
语文课上,一天要学七八个拼音,因为不熟悉,今天学的第二天就忘了,老师晨诵抽读,她是为数不多不能读出来的孩子。
数学也一样,大部分孩子入学前十以内加减法已经很溜了,只有她半天算不出来。
这也罢了。低年级的知识并不复杂,只要孩子有学习的主动性,迎头赶上不是难事。
真正的问题是自信心受损。
闺蜜告诉我,当她听孩子说被其它同学问“你怎么这么笨”时,整个人都不好了。人不在现场,依然能感受到孩子的伤心、屈辱。
第二个问题更难解:
大家拼命学,是因为优质教育资源太紧缺。
经典名著《1984》的作者奥威尔出生于1950年的英国,那时候,学校就已经是晋级上等社会阶层的重要通道,在优质教育资源不够充沛、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够公平时尤其如此。
奥威尔回忆当时社会流传的前途观:“大家普遍认为,除非你上了一个‘好’公学(能归在这一类的只有15所左右),否则,你的一辈子就完了。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奥威尔就读的学校收费昂贵,是当时的优质教育资源。学员家庭背景非富即贵,普通人的孩子想享受这样的资源,只能经过严格选拔。
历史总是相似的。
当中国家长也纷纷开始排队等学位、拼资本争学位,优质教育资源的紧缺性已彰然若显。
资源紧缺,筛选机制就必然出现,而筛选的严苛程度与资源的紧缺程度呈正向关系。
千寻明年升小学,今年开始就有很多朋友给我传授面试经验。面试题看得我瞠目,类似奥数的思维题、百以内加减法、逻辑题、长故事复述、画出心目中的小学……可谓面面俱到。
虽然,我打心里觉得这些要求对不满六岁的小朋友来说高了点,却也能理解学校的做法。优质资源就那么多,人人都想要,给谁呢?只好优中选优。
只有两种情况下,你可以避开筛选。
一种是本身资源够多,足够支撑孩子各种道路慢慢尝试;另一种是彻底佛系,随遇而安,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再说。
但谁都知道,这两类小众人群的占比极少,大多数家长现状是:既没有足够资源试错,也不敢拿孩子前途开玩笑。
So,只要教育资源紧缺得不到改善、教育的公平性不能实现,幼儿园的“小学化”、学前班的遍地开花也就无可避免。
不得不承认,幼儿园“小学化”的确是需要解决的痛点,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而是诸多问题的折射。
只要高考的指挥棒还在,高中为高考服务,初中为高中服务,小学为初中服务,又怎能要求幼儿园不为小学服务?
牵一发而动全身,根本的东西不解决,禁止这禁止那,并不能起到实质效果。
但话说回来,政策的出发点依然是好的,是为了帮家长和孩子们减负。
只不过,减负怎么减,很难。
个人觉得,既然整体环境当下很难改变,减负就只能从自己做起:
一方面,我认知中真正有效的减负是教育技巧的升级。
千寻五岁前,都没做过什么刻意的知识输入,除了在阅读中培养习惯,就是在玩中拓展思维。我依然觉得,习惯和思维是最重要的,胜过具体知识的掌握,它们的效用将在三年级后得以充分体现。
不过,五岁后,就有现实目标了,迫在眉睫的面试和小学前的过渡衔接。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不得不给孩子加担子,这种情况下,怎么减负?
既不想放弃现实目标,又不想让孩子太沉重,这种想法倒逼我去探索教育方法的升级换代。
在实践中,我发现,其实只要用对了方法,孩子接受度是很高的。
我用数学来举例。
数学是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因为它不像文字那么生动形象,本质上是抽象的,孩子理解起来有难度,而且,大多数家长对于学前数学怎么教,没有一个整体系统的思路。
刚开始,我和大家一样,经常陪孩子玩桌游,重心放在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上,可我发现,一旦触及具体运算、数的关系等抽象数学,孩子就有畏难情绪。
为此,我开始研究可汗学院的学前数学课程,再结合自己制作的游戏来实操,效果还不错。
每一课我都做了教案,记录孩子练习和专注情况,再根据她的反馈来不断做调整。
前几天,千寻的小伙伴来我家玩,两个几乎零基础的孩子加入进来后竟全程注意力在线,吸收掌握程度出人意料的高,给了我莫大的信心。
又从逃妈处讨来了美国小学生的数学练习册借鉴,看了他们的练习册,感触更深。
你们看,说是练习册,是不是更像一本手绘漫画书?不论是活泼生动地图画还是一目了然的数轴表示法,都是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
面对这样的练习册,小朋友的负担是不是就没那么重了呢?
所以啊,减负根本不是减掉孩子学知识的机会,而是减轻孩子学知识过程中的刻板和痛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