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教学与研究 > 大学

从传统节日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儿童教育

2018-09-01

多元文化教育的价值所在
1、认知多元文化教育;
2、“世界公民”的视野;
3、全球化的思维体系;
4、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5、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
       节日,内蕴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欧洲国家的教育实践表明,儿童在接触不同文化的过程中其敏感性、接受力会逐步增强,继而形成全球化视野,建立世界格局,从小即是世界公民。
       近日,SIAS国际幼儿园举办的一系列节日活动,比如圣诞欢乐趴、元宵喜乐会、“St. Patrick's Day”,“二月二龙抬头”,即是通过不同的节日,来丰富孩子们对多元文化的感知。
       蒙台梭利说过,我不能带着孩子走遍全世界,但我可以把全世界搬到教室中来。
       SIAS幼儿园里设置多元文化的教育活动与区角环境,目的也在于此。
什么是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盛行于西方发达国家。
       如今的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教育不断朝着多元、理解、开放的方向发展,已成为国际教育变革的重要走向。
       中国的国际教育,是在兼顾孩子中国文化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第二母语能力与多元文化认知的教育。
       用SIAS的理念来说,就是“兼容中西,知行合一”。
生而全球
       SIAS国际学院理事长陈肖纯先生在一次高管内训中曾经提过,21世纪的孩子是生而全球的,他们与生俱来的拥有一种能力,就是对信息与科技的熟悉,以及使用的娴熟。
       21世纪的人类,面临着许多全球性的问题,如人口增长、移民问题、生态环境、科技发展、国际国内冲突等等。我们的幼儿教育,有必要从小培养幼儿的一种全球意识,帮助他们理解世界性变化对我们生活学习的影响,并让他们感受到现代化的技术决策所带来的全球性后果。
       在多元和双语文化环境中接受教育,孩子们更容易形成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自小就获得进入世界的通行证。
随孩子年龄的增长,双语环境与多元文化的积累对其产生的影响就越强烈,使孩子在同类群体中“脱颖而出”。
全球化的思维体系
       国内的传统教育,虽然减负、教改声势浩大,但应试教育的阴影从未散去,“分数至上”观念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个性化的创造力、批判性的质疑思维基本被抹杀。
       巴勃罗·毕加索曾说过,“所有的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是,他们如何在长大后仍旧是艺术家。”
       对成长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孩子来说,这并不是问题。
       他们幼年就受到影响,建立起多元化的思维模型,拥有较强的批判性思维,也具备以创造力为基础的认知,“质疑与创新同在,独立与协作并存”。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应该是中国文化,这是我们的独有的世界竞争力。
       世界联合学院·常熟(UWC·常熟)的副校长李萍说:
       “未来的国际化人才,如果不知道自己是谁,在国际环境中,会非常迷惑。
       英国同学能讲‘我来自莎士比亚的故乡。’
你是谁?
       你说‘我来自汤显祖的故乡,这个汤显祖比莎士比亚还早,莎士比亚还没写剧的时候,汤显祖的《牡丹亭》已经有了。’”
       国际教育的本质,应该是根植中国文化,面向多元世界。
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
       多元文化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也体现在对儿童差异性的关注上。
       肯·罗宾逊说,“每个孩子都有天赋,只是天赋不同。”
       多元文化教育尊重各洲、各族文化的同时,也充分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
       而且,国际学校就应该是那个关注孩子差异化特点,帮孩子发现天赋的所在。
       在SIAS,我们采用的教学形式是以儿童探究为主脉路的项目式教学(PLB):
       以儿童为中心,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学习风格、表达方式等的多元差异,支持孩子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的方法和表达方式,关注孩子个性发展;
       以项目为导向,在区域活动、生活活动、文化实践等日常教育活动中,培养孩子的思维认知与生活经验,提升孩子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学习能力和求异思变、敢于突破的创新能力。
       我们希望带给孩子高品质的国际教育,让孩子尽可能的感知世界的多元性,并在各种教学、活动、环境和实践中,慢慢建立起全球化的思维认知体系,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国际化竞争。

0

  • 上一篇:金家岭街道居民裴书贤专注钢琴教学,从教师到校长培训出不少钢琴人才
  • 下一篇:科贝乐_音感与节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