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资讯 > 评论

听见沉睡的声音!奏响敦煌壁画中的乐器 千年古乐“活”起来了

2024-02-02

甘肃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古老的丝绸之路在这里蜿蜒1600多公里,境内现有敦煌莫高窟、嘉峪关关城等7处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敦煌莫高窟,总面积五万多平方米。

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墙壁上的博物馆”的莫高窟壁画中,有我们熟悉的飞天、九色鹿。但是你知道吗,这些壁画里,还蕴藏着一个极为壮观的音乐世界。

最近,利用先进科技手段,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又有了新的呈现模式。一起去探秘敦煌壁画中精美的古乐器。

莫高窟是人类珍贵的文化宝藏。在鸣沙山东麓崖面上,密密麻麻排列着735个洞窟。你能想到吗?在492个有壁画的洞窟中,一半以上都绘制了乐舞图像,整个莫高窟里,绘有乐器7000余件。

在第220窟,绘有敦煌壁画中规模较大的乐舞组合,来源于中原和西域的各种乐器琳琅满目,彼此配合,正在进行一场音乐会,就像古老的“交响乐团”。有竖箜篌,琵琶,横笛,几千年前它们在中原地区普及度较高。仔细看,还有腰鼓。

在敦煌壁画中,鼓是整个乐舞组合的节奏灵魂,据《敦煌壁画乐史资料总录与研究》记载,敦煌壁画共出现乐器54种,最多的就是鼓,有17种。其中,还有一种很特殊的鼓,它叫做“十二音雷公鼓”。

鼓,承载着振奋向上的精神力量。“十二音雷公鼓”在多个洞窟壁画中出现,在交融东西方文化的敦煌壁画中,它是为数不多的原生中国传统文化形象之一。鼓声似雷霆,古人以雷公击鼓这种形象来寓意风调雨顺。怎么让学术研究走进更广阔的大众视野?数字敦煌资源库首个深度文化知识互动项目上线。

现在,我们还拥有在285窟寻找雷公鼓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基于数字敦煌,利用三维建模技术,285窟拥有了一个虚拟孪生世界。在这里,游客可以360度自由探索洞窟细节,还能与窟内经典元素互动,获取敦煌文化知识。比如,我们可以在虚拟世界里,奏响壁画中的雷公鼓。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丁晓宏:数字化1.0是在探索、做保存、做档案;2.0就是数据挖掘,怎么把它提炼出来;3.0就是怎么让它跟我们的生活结合起来。实质上乐器本来是二维的壁画,让它三维化,就是能看到乐器的形态,从壁画里剥离出来。把它做成沉浸式的,自己能动手,而且作为一个角色参与到其中。从一个学术成果,变为大众都能理解、都能接受的形式。

画面中是基于敦煌第285窟中的雷公鼓壁画原型,利用引擎渲染技术、3D动画技术打造的一个虚拟雷公鼓,让人们可以跨越时空,以全新的形式感受敦煌的文化底蕴。

“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如今,敦煌莫高窟已走过抢救性保护阶段,截至目前完成了290个洞窟、44身彩塑的数字化采集。

用好用活文物资源,想真正把雷公鼓的声音挖掘出来,不能仅靠想象,更需要在对历史文献严格考究之后,实现“复原式”仿制。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副研究馆员朱晓峰:敦煌文献里面有好多是关于宴设司的记载,通过研究发现,当时给宴设司造鼓的这批工匠一共是8人,持续了大概是一个多月。通过这个去倒推,就会确定当时敦煌造鼓的流程是非常成熟的。

对于朱晓峰来说,雷公鼓既能讲出生动的、易传播的故事,在美感度上又可以呈现敦煌文化的特色。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副研究馆员朱晓峰:敦煌壁画、敦煌石窟是中古时期乐器的图像库、资料库,有一部分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了,这个也是我们去仿制这些乐器的一个初衷。让大家再次看到古代的乐器,再次能够更接近地听见古代的声音。

复原敦煌乐器,不是照猫画虎。要参考壁画上鼓的颜色和连接方式,还要坚持还原古代匠人的制作工艺,纯手工打造。经过大家的努力,雷公鼓终于来到我们面前。

声势浩瀚的鼓乐鸣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振奋铿锵的旋律。这个冬天,如果来到敦煌,您还可以走进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场景,身临其境聆听千年“鼓”音。

《乐动敦煌》导演张华:复原了有14件乐器,既有从西域来的,也有我们传统的中原乐器。比如说,在里面会有埙,会有筚篥、会有箜篌、会有腰鼓,还有五弦琵琶,我们把这些乐器给它活化出来,观众就会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

新的融合形式把传统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迅速出圈,得到更多人的共鸣。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敦煌乐器活化,仅仅只是浩瀚敦煌文化保护、研究、弘扬中的沧海一粟。

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一方面加强科技保护的力量,把传统文化保护好,另外我们更多投入研究力量,把敦煌文化的价值挖掘出来,要从中找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我们就是想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得到文化自信。

0

  • 上一篇:好的音乐评论应是什么范?该怎样做?
  • 下一篇:顶尖唱片公司缘何青睐淄博民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