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首页 > 资讯 > 热点

让少数民族音乐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抓手

2023-12-22

dzeq76gl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挖掘利用各种优秀文化,将其作为思政教育的资源,能够增进高校学子的民族自豪感,提升他们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我国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亮点。少数民族音乐或含蓄或奔放,展现了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是民族情感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少数民族音乐融入思政课,可以增强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年轻一代的向心力、凝聚力。

各少数民族音乐丰富多彩,生动记录和再现了党领导各族人民从觉醒、奋起、斗争到胜利、走向辉煌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经典少数民族音乐作品如《嘎达梅林》《阿佤人民唱新歌》《撒尼人民心向红太阳》《翻身农奴得解放》《苗岭连北京》等,反映了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助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升了各族人民对党和国家的感情。进入新时代,一曲《阿佤感恩共产党》表达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佤山人民听党号召、坚定脱贫信念跟党走、“一跃千年”生活发生大变样的喜悦心情。

应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强化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认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各族学生厚植正确民族观念和爱国情怀的主线。少数民族音乐助力构筑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彰显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特殊意义,有利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各民族青年学生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

教科研并重,深入发掘价值。从发挥音乐感染力强的显性教育和“润物细无声”隐性教育作用的维度,从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维度来构筑教科研途径。一方面,要重视发掘少数民族音乐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导向作用,开展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研究,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创新运用互联网平台等具体有效的传播载体,提升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强化音乐课堂,增强实践性。应将少数民族音乐同时融入到音乐专业课和高校思政课当中。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音乐课程设置较为单一,且大多以欣赏为主,只有一些少数民族大学开设了民族特色的音乐教学。实际上,在普通高校增添少数民族音乐教学,可以让高校学子接触更丰富的音乐表达形式,深化对多民族国家的文化认识。在具体教学方法上,加强理论与舞台实践的融合,将欣赏、学习、表演融会贯通,不仅能增加学生兴趣,也能增强学习效果。应通过定期举办少数民族音乐表演活动及相关讲座、研讨会等,将少数民族音乐作为重要素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丰富课外活动,不断扩大受众面。拓展少数民族音乐在新时代高校教育中的文化载体、活动载体、传媒载体,遴选少数民族音乐经典作品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和精神生活。比如在重大节日举行少数民族主题音乐会、红色歌曲大赛以及少数民族音乐下乡活动等。进一步扩充少数民族音乐类型,开拓少数民族音乐的互联网传播渠道。比如建立相关微信、微博、APP、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互动平台,或者在音乐平台推荐歌单,向青年大学生推送少数民族音乐。

做好留学生工作,增强国际影响力。“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高校留学生普遍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兴趣浓厚,为此应做好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交流。带领留学生透过少数民族音乐和故事实地了解多元中国,推动少数民族音乐的多元化演绎。比如出生英国的音乐博士夏天把自己定义为“爱好云南音乐的音乐人”,几乎走遍了云南所有少数民族聚居区,将来自云南的“山人乐队”推广至国际舞台;对于来自东南亚、欧洲、美国等其他地区和国家的苗族、瑶族留学生,应以少数民族音乐增进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共鸣。通过少数民族音乐团结跨地区少数民族留学生,有助于形成更广泛的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华声在线)

(作者系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0

  • 上一篇:博物馆如何吸引青少年?沉浸式音乐会值得点赞
  • 下一篇:基于多媒体传播的音乐教育模式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