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有一些独具特色的乐器
马头琴、胡琴、胡笳
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乐器
但你知道吗?
很多乐器的背后
还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请听小编慢慢道来
——
潮尔
是蒙古族独有的一种乐器,元代时期就在科尔沁草原广为流传,并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演奏乐器之一。因其形制和形态较之马头琴更为古老,从而被视作是马头琴类乐器的鼻祖。二十世纪初色拉西先生把潮尔推向了鼎盛时期。色拉西先生去世后被追任为“潮尔艺术大师”。
蒙古族马头琴
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马头琴的传说
关于马头琴的传说很多,其中“苏和的白马”最为感人。传说在科尔沁草原上有个爱唱歌的贫穷牧人苏和,他有一匹心爱的小白马,皮毛像缎子一样光亮美丽,嘶鸣起来像银铃般清脆悦耳。在一次赛马会上,小白马夺得锦标后被王爷抢去。一天,王爷骑小白马炫耀,被摔得头破血流,小白马脱缰而逃,却不幸中了王爷的毒箭,死在主人身边。苏和悲痛欲绝,日夜守着死马。一天他梦见小白马对他说:“主人,请用我的筋骨、鬃尾制作一件乐器吧,它能解除你的忧愁。”按照小白马在梦中所说,苏和用小白马的腿骨做琴杆,头骨做琴箱,马皮蒙琴面,马尾搓成琴弦,套马杆做琴弓,并照小白马的模样雕刻一个马头,做出草原上第一支马头琴。
木库莲
“木库莲”是达斡尔族独有的一种传统乐器,是用钢片制作的口含指弹口弦琴。音色婉转悠长,表现忧郁、思念、伤感等音乐主题,是达斡尔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木库莲的传说
据老人们讲,很早以前,有这么小俩口,住在一个山坡下。在青山绿水环绕中,过着甜美的日子。两个人和和气气,相亲相爱,家境虽不算太富,但日子过得还不错。谁料到,祸从天降,男人突然暴病死去,女人非常伤心。有一天,她去采野菜,看见一棵扁扁的野草,看着很好看,顺手拿过来吹了几下,她听见这声音特别好听,吹着吹着,她的心里好受多了。后来她整天琢磨怎样能做个会唱的东西,于是,她用铁片做成了达斡尔族第一个木库莲。每当她想念死去的爱人时,就拿起木库莲吹弹起来,以此寄托自己苦闷的心情。老乡们听到她的弹奏,都觉得很动听,一传十,十传百,慢慢地就成了达斡尔族人民喜爱的乐器了。
胡笳
是蒙古族边棱气鸣乐器,流行于内蒙古、新疆等地。胡笳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乐队伴奏,是富有浓郁民族色彩的吹奏乐器,其声哀怨悲怜。
胡笳的故事
汉将李陵负伤被俘,投降匈奴,身居塞外冰天雪地,闻胡笳音,不觉潸然泪下。汉末,滞留匈奴的女诗人蔡文姬所做《胡笳十八拍》,表达了骨肉离散的悲痛情感。
托布秀尔
新疆蒙古族特有乐器之一。是中国北方古游牧民族中所流传的木质短颈拨弦乐器的后裔,造型美观而又制造简便,音色优美浑厚,便于携带。特别适合于游牧生活,因此深受牧民喜爱。托布秀尔可以演奏单独供欣赏的乐曲,还可用来为民歌和《江格尔》等说唱长诗伴奏。
托布秀尔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个放羊的蒙古族小伙子。一天,在他把羊赶上山后,坐在一棵大树边休息,听到树上的一个大洞口有呜呜的鸣声。原来是洞口上挂着的几缕马尾被风吹出的声音。他既惊奇又兴奋,砍来树木掏成音箱,挂上马尾弦做成了第一个托布秀尔。
火不思
又名“浑不似”,蒙古族弹拨乐器,见于元代,盛行于明代,清朝列入国乐,清后失传,建国后重新研制成功。传说在匈奴期间,王昭君所弹的琵琶,深为胡人所珍视,并模仿它制作了新的乐器,既粗陋又不相像,从此便有了"浑不似"之名。
蒙古族雅托噶(蒙古筝)
雅托噶,又称筝,蒙古族弹拨弦鸣乐器,汉族称其为蒙古筝。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以及辽宁省、吉林省蒙古族聚居区。著名的传统乐曲有《阿斯尔》和冠以锡林郭勒盟各旗名称的《阿斯尔》《荷英花》《阿其图》《八音》《高林掏海》和《春天里聚来的百鸟》等。
蒙古族四胡
分高音四胡、中音四胡和低音四胡三类。高音四胡音色明快、脆亮,多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中低音四胡音色浑厚、圆润,擅长演奏抒情性乐曲,并主要为科尔沁民族说唱艺术乌力格尔和好来宝伴奏。
胡琴
因为来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古代汉人称谓北方少数民族为“胡”,因此而得名。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尤以东部科尔沁、昭乌达盟一带最为盛行。
蒙古角
唇簧气鸣乐器。一种木质长形号角,因流行蒙古族,故称。亦称“蒙古号”。
蒙古战鼓
蒙古族棰击膜鸣乐器,又称大鼓、军鼓。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一带。历史较为悠久,早在成吉思汗时代已广泛用于宫廷和军旅之中。
碰盅
蒙古族打击乐器,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用铜铸造,形如小钹。原用于宗教仪礼中,现已用于民间歌舞和乐队演奏。
0